《杭州模式》 刘典 胡宇东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5月 202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座谈会后的第二天清晨,一支年龄跨度达半个世纪的“五六七八九调研团”启程赴杭,期盼能见微知著,探寻“杭州模式”。调研团中有经济学家、有出版人、有头部投资机构代表、有科创战略研究者,也有产业政策智库专家,不同身份的观察者从各自视角和专业背景出发,对杭州科创生态进行了一次立体式扫描。 我们发现,这座以数字经济闻名的城市,其科技创新的密码不仅藏在实验室与代码中,更流淌在历史街区与市井烟火里。 在密集的采访行程中,几十位新老杭州科技工作者与我们一见如故。宇树科技的办公楼不新,接待的展示平台也略狭小。他们的工作人员说:“钱得花在刀刃上,不能随便用在办公室装修上,我们电机实验室的设备都是最新最好的。”这种将资金用到极致的做法,让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实现了从立项到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H1仅用6个月的奇迹。 当宇树团队在技术攻坚中遭遇瓶颈,杭州科创基金与创新基金的“接力式”投资等机制为他们筑起了抵御风险的屏障。“在杭州,我们不怕出错,我们很放心地把90%的力气都用在研发上。”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杭州的科技企业喜欢将总部设在历史街区周边。如滨江区西兴老街旁的物联网街,1800米长的街道聚集了15家上市企业,包括宇树科技、华电华源等科技巨头;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紧邻仓前古镇,南宋时期的临安便民仓遗址与数字经济“硅谷”在此奇妙共生。 这些新的科创坐标,实则是杭州“数字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8000年前的骨笛工匠、5000年前良渚玉琮雕琢者、南宋“会子”的创造者,都在历史长河中印刻下“以技立业”的基因。 杭州模式的本质,恰恰在于这种传统与未来、约束与赋能的平衡艺术。它既非冰冷的技术崇拜,也不是浮夸的资本游戏,而是扎根于历史土壤的创造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