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博物馆藏品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宋灵峰寺石塔是不完整的,残高130厘米,上层宽35厘米,下层宽50厘米,塔刹残高1.3厘米,1987年出土于杭州青芝坞灵峰寺遗址。 石塔为仿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共有五层,每层由平座、塔身和塔檐组成。塔身平面呈“十”字形,倚柱采用八角棱柱设计,明间开设火焰形门,内刻有一尊佛坐像,次间则设有格子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塔底层建有抱厦,南面分为三间,明间半启,一僧倚门柱呈开门姿势,引导身后另一僧出门,充满了世俗生活的情趣。其余三面刻出花格门四扇,转角面刻花格门二扇。 这种四面出抱厦的建筑形制,在浙江省,目前为孤例。 灵峰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为钱氏所建。北宋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赐额“灵峰禅寺”。在南宋至元代并不长的时间里,寺庙多遭兵燹,屡毁屡建。到了明万历年间,寺败,僧散。此后在清康熙时期又复建,一直延续到清末。 1986—1987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重新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原灵峰寺遗址中,先后出土石塔、石人首、碑额等遗物,灵峰寺石塔是其中最具价值的文物。石塔雕工入微,十分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唐宋过渡时期佛塔建筑艺术的特征。 石塔的毁损也许是一种遗憾,但这是时间的残酷,让人在无可奈何中又打开了研究和想象之门,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所呈现出的美好,北宋灵峰寺石塔同样有着这种残缺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