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 如果出差在外只带一本书,那就带上《史记》吧 赵宗彪勤读书,善读书。他博览群书,又能由博返约,把每本书消化成自己的见识和学问。他研读《西游记》,著有《西游放谈》;在反复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著有《三国笑谈》。在中国所有的文史经典中,宗彪对《史记》情有独钟。如果出差在外只带一本书,他会毫不犹豫地带上《史记》。 在《悲歌为谁而吟唱》中,宗彪写,“无论是帝王、士人,还是贩夫走卒,一个个都有着不可屈服的尊严和斗志。为了理想,他们一往无前地奋斗;为了践诺,一掷千金;为了尊严,可以牺牲生命。” 《史记》是一部英雄的颂歌,也是一部关于英雄的悲歌,更是一部英雄的壮歌。 《史记》里写到的马夫羊斟,是一辆战车的马夫。一次大战前,总指挥杀羊大赏战士,但羊汤羊肉没有马夫的份。羊斟不服,去找总指挥(刚好他给总指挥驾车),但总指挥说,你们不是战斗兵,不给喝汤吃肉。羊斟心想:我怎么不是战斗兵?我不一样冲锋陷阵吗? 第二天早上,两军对阵,鼓响三通,双方各有战车出列。但奇怪的是,这一边的战车并没有与对方的来车在中场交战,而是越跑越快,轰隆隆地一直跑到敌军阵营里。原来,驾这辆战车的马夫正是羊斟,他把总指挥送去做俘虏。 有人对羊斟的行为有异议,但司马迁和赵宗彪都以文字向羊斟致敬。在《个人的战争》中,宗彪这样评说:羊斟的战争,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了捍卫自己尊严的战争。 读《史记里的中国》,我们还随处可以读到宗彪先生对历史的沉思和忧愤。“《史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健康的、阳刚的、豪迈的青年,正举着一把青铜剑,呼啸着在华北平原上自由地奔跑。”又说:“汉代以前的士大夫,多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但历史的走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敢于失败的英雄》中,赵宗彪写了发生于春秋时期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泓水之战。本来,宋军已把握了有利的战机,在河北岸严阵以待,而楚军还在渡河。“击半渡”是战争中的一个原则,但宋襄公不同意出击,他认为趁人之危是不道德的。后来楚军虽已渡河,但还在列阵之中,宋军的将领也请示出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宋襄公一定要等到楚军列阵完毕,才下令击鼓进攻。但楚军兵力强大,宋军大败。 在复盘泓水之战时,宋襄公并没有觉得自己指挥有错,他认为“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两军交战,宋襄公也不忘礼数,谨遵规矩。他的做法,后世人看来自是迂腐,但在宋襄公时代,却是被称颂的“君子之风”,虽败犹荣。宗彪感叹:泓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仪之兵”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自此出现。 宗彪敬佩司马迁。在写作《史记里的中国》时,他来到陕西韩城司马迁故里,上山去太史墓前祭拜的路上,所见碑刻很多,但最契合他心的,是“高山仰止”四字。 司马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隔2000多年。可在司马迁的所有文字中,感到他就好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当代。“皇帝与平民、将军与士兵、贵族和奴隶,在司马迁的笔下,都还原为同样价值的人。他笔下所颂扬的人物,都是阳刚的、豪迈的、挺立的、生动的,哪怕两千年后,我们依然可以听到他们在呼吸。” 英雄写英雄,满纸英雄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