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阅读 | 山西的应县木塔为什么和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天津的独乐寺为什么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无上国宝”?木结构何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陈明达先生的三部著作《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带领读者探寻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所在。 陈明达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毕生致力于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学体系,著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尤以宋《营造法式》专项研究享誉中外。 《应县木塔》初版于1966年,是20世纪中国建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外形端庄稳重,结构比例严整。1962年起,陈明达多次率助手赴应县考察木塔,试图从分析建筑实例入手,揭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之谜。 在《应县木塔》一书中,陈明达以其开阔的视野、精细的测绘、广泛的资料汇集和严谨的逻辑演绎,将应县木塔与建筑“天书”《营造法式》互相印证,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 独乐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制作精丽,保留着显著的唐代风格,“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是最佳典范”(陈明达语)。千年以来,这座木结构的殿堂楼阁虽屡遭天灾但仍完好如初,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学的卓越成就。 独乐寺被发现于1932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开始调查测绘的第一处古代建筑,梁思成说它“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陈明达先生在他的晚年力作《蓟县独乐寺》中,尝试应用“材份制”对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进行建筑学理论分析,追索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陈明达曾说:“长期以来,我们被古代建筑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很自然地就偏向于艺术方面的研究,不自觉地促成了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这句话放在当下似乎仍然适用,唐风雄浑、宋韵清秀、明清繁琐,这样的“高度概括”谁都能说几句,至于其深层的营造原理、设计规律,却鲜有提及。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著作。如果你不满足于对古建筑浮光掠影式的了解,那么以上三本新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说完古建筑,再说回杭州。日前,吴仙松编著的《杭州风景名胜词典》,全书180万字,是一本以词典形式呈现、实用性较强的旅游图书,将杭州(各区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导游词的形式一一罗列和展示。既是旅游界的工具书,又是中外游客的旅游指南。 该全书收集的资料非常广,目录显示的景点就有5500个,杭州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的景观基本都能在书中找到。比如杭州植物园的“院士路”,就值得去实地踏访。 今年年初,首部以科学视角全面解读青藏高原的科学纪录片《再登地球之巅》,引发了公众对这片雪域高原的热切关注。由译林出版社全新出版的童书《高原上的小向导》,将目光聚焦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这是首部讲述我国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历程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刘黎琼在中国科学院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接触到参与首次青藏科考的老一辈科学家,在翻看了当时的科考照片,阅读了当年科考队员写的考察手记后,被他们面对各种困难时勇毅前行的精神激荡、鼓舞,萌生了为青少年创作一本讲述首次青藏综合科考中的人和事的图书的想法。 此后,她走访亲历者,选取科考历程中的片段,借门巴族少年视角,以“虚构+纪实”的创新方式讲述出来。故事细节经由亲历者审阅把关,真实感人,向青少年展示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忘我奉献的珍贵品质。 《应县木塔》 《蓟县独乐寺》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陈明达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4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