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泽国中诞生的临平,依水而存,因水而兴。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临平,茅山、玉架山遗址为代表的江南典型稻作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环壕聚落,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五六千年前的文明印记,上古先民们在水中劳作,傍水而居,顺水而行。 文献记载,临平之名起始于临平湖。三国时期吴国天玺元年(276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天下太平系之于水利,临平之名从此传扬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自东吴开始的六朝,江南与中原交流频繁,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从江南大环境来看,六朝为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临平地处江南河的交通要道,成为大运河南端杭州的门户。历经唐宋元明清,临平百业兴旺,富甲江南;文人墨客,千古风流。 如何深挖临平之水的丰富内涵,寻找临平之水的独特韵味,要以水为中心,做好水的文章。 浅见有三:首先,理清水系。厘清临平境内的大小河流、湖泊,源流与分布,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各种水系的自然地理变迁,社会历史沿革,相应的各种水利设施,桥梁、堤坝、闸、堰、埭等等,一一梳理。 其次,树立以市镇为特色的文化标识。诸如塘栖镇,向来是江南市镇翘楚。傍水成市,市民生活包容万千,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样式,桨声灯影里历史与现实交融,可以体验水乡文化的各种元素。再辅之以周边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寻访”历代诗词中的临平。历代文人歌咏临平,不仅提升了临平的知名度,也赋予临平文化较高的品位和格调。例如宋僧道潜《临平道中》一诗,描述五月里的临平,最后一句是“藕花无数满汀洲”,韵味悠长,意境清丽,水乡特色鲜明,一直受人称道。现在编纂的《临平丛书》,正是为了发掘发现临平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