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交,有一个叫周公谨的人,以“清雅”为选录标准,收集南宋词人的作品,并于元初编成集子一部,取名《绝妙好词》。他就是南宋词坛的殿军人物、集文学家和文献学家于一身、博雅通识而又多才多艺的周密。 他被认为是南宋遗民群体的代表人物,有诗、词、文、史等作品三十余部,虽大半散佚,到今天仍有十余部传世。但凡提及宋时风雅,常常被引用的《武林旧事》,作者正是周密。我们熟悉于他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文字,却不太听到他的故事。 雅入诗心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秋天,祖籍山东历城、祖父南渡后落籍浙江湖州的世家子弟——新任县令周晋携带家眷来到风光旖旎的富阳县上任。 第二年,同样出身世家的妻子章氏在县衙后堂产下一名男孩,取名周密。 端平元年(1234年),才三岁的小周密即因父亲的离任告别了临安府,并随着周晋的宦途变迁,在福建、江苏和浙江衢州、湖州等地逐渐成长。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父亲“惟理自循”的为官方式、“载酒论文,清弹豪吹,笔研琴尊之乐”的生活方式、“博极群书”的“好古博雅君子”风范、“至鬻负郭之田以供笔札之用”的追求,均深深地影响了周密。 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周密以门荫到临安参加“秋闱”考试,获得吏部考试第十三名的好成绩。此后,他便从一名外官做起,行走在宦途中。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周密被调到京城临安,先后在两浙转运司、祠部司、和济局、丰储仓等处任职,之后,还曾担任过义乌县令 。 然而,宋灭元兴的朝代更迭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景炎元年(1276年),在临安陷落、幼帝北狩的历史事件发生前后,周密解绶去职、归居湖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湖州被元兵攻破,他的家园毁于兵火之中。同时被毁的,还有辛苦攒下的家业——“书四万两千余卷”和“金石之刻一千五百余种”。 无奈之下,周密只好带着家眷回到了曾经熟悉的临安府,居住于癸辛街(今仁和路附近)。从此,正如他在《弁阳老人自铭》中所称:“至是又为杭人矣。” 词忆湖山 周密在杭州,前后三十年,留下的词作颇多。这些作品,多收于《蘋洲渔笛谱》《草窗词》中,以闲雅的笔触,描写湖山盛景,记录文学雅集,感悟生活节序,追念故国岁月。 这里还有个故事。周密三十二岁时,友人张矩作了十阕《应天长》组词分咏“西湖十景”,遂夸口说:“从古至今的词家们都作不出来这样的词吧!”年轻气盛的周密听了很不服气:“西湖十景是人间景,你和我都是人间人,你能作,我怎么不能作?”回家冥思苦想六日,也作出了《木兰花慢》组词,终于使得张矩自叹不如。其后,周密又得到前辈杨缵的指点,花了数月时间细心推敲、修改词律,终于成稿。在这十阕词中,东园、孤山、禁街、六桥、断桥、画桥、芳堤、重城、双塔等悉数入景,文字丽致动人,极显南宋都城临安景物之美。 周密交游广泛,恣游山水,文采风流。景定年间(1260年—1264年),杨缵、张枢等人组织西湖吟社,相互研习词律,共同切磋词技,唱酬十分频繁,时周密经常往来杭州,便曾参与其社。 在这些吟啸“春风秋月”的集会中,周密的词调才华也逐渐为众人所认可。 晚年时的周密仍然参加文学雅集,但这种交游的目的,却从研习切磋、共赏风雅转为对故国情思的宣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三月,恰逢临安倾覆十周年,周密在杭州邀请了当时名流、故老遗民等十四人在杨氏池堂宴集唱和,“坐中之壮者茫然以思,长者愀然已悲”。 笔记故国 正月,本该是南宋时临安城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节之一。 德佑二年(1276年)的这个正月,却有点特殊。初一日,元军已然兵临城下,南宋君臣求和不成,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十八日,元军攻占临安,五岁的小皇帝恭宗被俘。这一日,成了无数南宋遗民心中最痛彻心扉的时刻。 第二年,又或许是第三年,当又一个正月来临的时候,心中有痛、借醉怀旧的周密向家中小儿女们讲述这些故朝往事的时候,突然间心中没了底气:不知道后辈们还会不会相信太平时候的繁华故事,还能不能理解我们的眷恋之情? 于是,周密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南宋时的风物民俗、制度文物、湖山胜概、人物典故等等,都记载下来。“纪其繁华、以俟来者。”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对自己故国情怀的一种坚守。 至元十五年(1278年),周密的著作《武林旧事》完成,这是一部历史琐闻类的笔记野史。在书中,旧日杭州的风貌与时令都得到了细致描绘,这座繁华城市的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得到了真实具体的再现。这实在是用一个遗民的血泪之笔写就的。 在序言里,周密感慨:“青灯永夜,时一展卷,恍然类昨日事,而一时朋游沦落,如晨星霜叶,而余亦老矣。” 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又为杭人”起,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间,周密以《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云烟过眼录》等一系列或历史或文艺的笔记为主,集中展现了他心中所理解的一个兼有复杂外观与内涵的南宋王朝之躯体与灵魂,也抒写了以他自己为代表的遗民在失去故国后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及所独有的文化特质。 大德二年(1298年),周密在杭州去世,年未及七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