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入冬,人们总是盼着下雪。杭州“老龙井”有两株宋代的蜡梅,我曾去拜访过多次,其中一次雪后探梅,至今印象深刻。 几年前的冬天,大雪初停。我架不住内心对雪后宋梅的向往,乘公交车来到了龙井山上。果然,山上的雪景是城里无法比拟的,只见山舞银蛇,银装素裹,仿佛进入了一个银色的童话世界。茶树在白雪笼罩下,难觅踪影;农居茶楼的白墙黛瓦变成了白墙素瓦,门口写有“茶”字的红灯笼上戴着雪帽子,煞是好看;路边的竹子被大雪压弯了腰,而大树的枝枝杈杈都被积雪勾勒出清晰的曲线。我不断地被身边的雪景所吸引,不知不觉走错了方向,来到了通往九溪方向的山道口。于是,只得往回走,来到“老龙井”时,已是傍晚。 走过“老龙井”石牌坊,游客渐渐稀少。低矮的“十八棵御茶”在石围栏内,好像覆盖了一床雪被子,在静静地做着美梦。沿阶而上,在“老龙井”,亭子的飞檐翘角上也铺着白雪,亭盖边沿整齐地垂着冰凌,亭子四角悬挂着红灯笼,红白相衬,画风既艳丽又纯洁。亭子背后有一棵160年树龄的七叶树,已经完全落叶,黑色的枝丫与白色的雪,像是吴冠中画过的《北国风光》。 从“老龙井”亭穿过,来到一个大庭院,这里还有一棵110年树龄的樟树,它并不像大多数植物那样在秋冬落叶,而是在春天边长新叶边落旧叶,所以,虽在隆冬季节依旧保持着一树绿意。树梢上一丛丛绿叶在白雪之下,被紧紧包裹着,树干上凸起的部位和斜面上也断断续续地积着雪,有的像白蘑菇,有的像盛开的棉花。 古樟后面有一座山门——这是“老龙井”仅有的一处历史建筑遗存,在大雪的掩映下,显得更为古朴。门洞上方有“宋广福院”四字,这里曾是北宋元丰年间上天竺高僧辩才法师告老退居之地,当时为“寿圣院”。 走过山门不远,终于走到了这两株古蜡梅前。这两棵树并排种在一处,被石栏围砌,外侧中间一块石栏上刻着篆书“宋梅”二字。古蜡梅的树干和枝条上都覆着厚厚的白雪,如玉砌一般。蜡梅花也被白雪包裹着。好不容易找到几朵未开的花骨朵,在白雪下露着些黄色的“小脑袋”,好似与我躲着猫猫。在石栏的左侧,立有一块石质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我轻轻用手除去覆着的白雪,看到:“树名:蜡梅;树龄:810年;编号:359。” 高寿八百多岁的蜡梅,在这冰天雪地里绽放。这不禁使我想起它的一段传奇,龙井寺曾被废毁,后来,龙井寺只剩下几间破旧的房屋,寺里的僧人也只有慧森一人了,古梅也只有两堆宿根在泥土中。慧森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这两棵古梅也是,它们是三十年一生长,三十年一衰落。 慧森师父精心照料着这两堆宿根,可一直到他去世,古梅都还没有抽枝发芽。 龙井村村民戚邦友,他是慧森师父的寄名弟子。师父走后,他像师父一样悉心照料着古梅宿根。20世纪80年代末,枯萎多年的古梅奇迹般地从地下抽出了一丛新枝。从此,每年农历十二月,满树金黄色的花朵就会迎雪绽放,梅香沁人,这离不开慧森师父和戚邦友几十年以来的接力照料。 古蜡梅的右侧立有一块木质的宋梅介绍牌,上有文字:“宋梅。两株列入杭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的古树,已近千年,相传为北宋寿圣院辩才大师所栽。春夏秋三季枝繁叶茂,到了寒冬腊月,边落叶边开花,花期达三月之久,金黄色的蜡梅傲霜斗雪,满园梅香沁人心脾……” 这两株古蜡梅边,还建有梅亭,亭匾上书有“梅亭”二字。这梅亭也有特别之处,是一个沿着山坡而建的长亭,且又兜兜转转。我继续沿台阶踏雪往山坳深处前行,走过狮峰楼、九溪源、胡公馆,远见一座高台上筑有一亭——“辩才亭”。我登上高台,来到亭边,有一尊辩才立像,不知辩才是否也曾经历过这般大雪茫茫。亭边有一块“辩才法师传记”石刻,下得高台,见一侧有两尊坐像,由于山崖屏蔽,坐像身上稍有积雪,往前细看,原来是“辩才与苏东坡坐像”,似乎正在高谈阔论,处处禅机。边上有“辩才与苏东坡问茶”石刻,讲的是大文豪苏东坡与辩才法师的方外之交,留下千古佳话。 我缓缓下山,再次回到这两株宋梅旁,景仰这雪地中的古老蜡梅,芳香之中,植梅之人、爱梅之心都并未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