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里的人情味 | 衣禾 (浙江萧山人,金石爱好者) 最近南京博物院九十周庆,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展览,名叫“玉润中华”,从名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玉器展。 在这个展上,有一件不起眼的小玉人。标签的信息显示为: “跽坐玉人。西汉中期。河北满城县陵山1号墓。(中山王刘胜墓)出土。河北博物馆藏。底部刻铭:唯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展览时玉人就在展台上,没有用透明材质的座子,下面也没有放置镜面,所以参观者并不能看到字。标签信息中的“」”,意思并不是断句,而是分行,所以底部铭文就是十字五行。 我对看不到的铭文有很大的好奇。能查询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纪念满城汉墓发掘五十周年时,有一个名为“汉世雄风”的特展,这件玉人也赫然在列,可见其重要性。当时的展标信息为: “玉人。出于刘胜棺椁之间。玉人所戴三梁小冠是《汉官仪》所记‘诸侯冠进贤三梁’之进贤冠,由此可知,玉人像应是对诸侯王燕居凭几场景的描绘。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标签信息更有意思,我虽然不知道当时展出的样子,但还是找到了铭文的图片。国博试图去解释这个玉人,而不仅仅是展示,描述性的语言多少让人感到亲切。当然,解释是有风险的,但在“或是”和“应是”之间,标签还是很自信地写了“应是”。 在南京出土的文物中,金玉之冠极多,以宋明为盛。“凭几”(指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在南京的博物馆中也算常见。“凭几”出土的都是陶质,在博物馆多见是在身后置,但我们能见到的图像和造像,却多是前置。我还曾在博物馆留言本上写,应该将凭几放在人物前面。 头戴的也好,身靠的也罢,国博的标签用一个“应是”委婉地确认了,这个玉人可能就是刘胜本人的生活场景。但是不是呢?又很难说,能破案的关键点还是底下的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据说断句可以有三:一是“唯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二是“唯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三是“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不同的断句,自然解释也不一样,实际上还可以断出更多的花样来。我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观点。 一种意见是,十九年,刘胜得到了王公延的玉像,这个句子没头没脑,王公延也不知道是哪位,且一般纪年在前,不会放最后,所以可以直接否定。这样,“延十九年”或者可以确认,就是延命十九年,这个玉人是他活着的时候做的,因为如果人已经死了,就没有必要祈求延长生命了。 在汉代,一个诸侯活着的时候会用任何材质给自己做一个造像吗?以现在能看到的信息来说,应该是不会。因为从汉代蛊惑之风中可以想见,这事有风险,玉人一旦有损坏就是本人可能遇祸。这样,这个玉人必然不是刘胜本人,而是他祈求延命的对象。 这个王公不是他,能是谁呢?最可能的是东王公——就是和西王母对应的那个非人的存在。这样的形象在汉代铜镜上最多见。 最后来看维古玉人四字,刘胜认为这个玉人是早于他的时代的,所以用一个“古”字。但我却不觉得这个像是战国早中期的玉人,至多到秦末。现在想来,可能是底下的人迎合刘胜想多活几年的愿望,献上说这是一件古玉东王公,有延年的效果。而那时刘胜似乎已经在病中,想多活十九年,有零有整,是很朴素的愿望。 如果真是这样,历史中那个并没有好名声的刘胜,倒是让人觉得他也是懂光阴的,他也有什么事情要做。 我每到南京,总有诸多老友照拂,叶老的女儿已经出嫁,徐家的女公子刚刚读小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虽然我们不像王侯将相,未必能留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