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跨越万里,阔别570余天。12月3日,再次踏上故土,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22名队员们激动不已。
行李箱中,装满了马里人赠送的礼物,承载着他们的祝福和思念。有队员带了三套特色服装,都是当地人量身定做的。还有木雕、手镯等纪念品……“多到实在带不回来”。
这是一批特殊的队员,有熟悉的面孔二次奔赴马里,只为了首次援助后自己许下的一句承诺,“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
自1968年浙江派出首支援马里医疗队以来,一批批浙江医生代表中国出征55年。他们用精湛医术造福马里,留下和平友谊的动人故事,也见证了马里“新生代”与中国的深入交融。
数次万里征途,只为一个承诺
余仁桥,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长,并非第一次阔别祖国。六年前,他还曾作为中国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长,率领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出征。
2019年,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回国之际,曾有48家企业“联名上书”,希望余仁桥能够再留任一届。由于原则上不能连任,他回到浙江那一刻,就告诉自己,“有机会一定会再回到马里”。
“想兑现当初的一个承诺”,2022年4月12日,余仁桥如愿担任了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长,带着其他21名成员再次奔赴马里。
像余仁桥一样重返马里的浙江医生,还有很多。他们用大爱和担当,让“想你的风”吹向万里征途。
“一位队员已经是第三次援外了,25批结束回国以后,他每天早上都会练一句法语,从没有中断过。”余仁桥说。
在新接任的第29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中,之前援助过马里的医生多达4名。“截至目前,第25批成员中,已经有8个人再次回到马里。”说起这份爱,余仁桥满是骄傲,队员们和他一样牵挂马里。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马里的医疗条件比中国落后许多,生活环境也极为艰苦。“地下饮用水矿物质含量高,长期饮用容易患结石;一年365天,200多天发生恐怖袭击……”余仁桥表示。
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什么让浙江医生前仆后继,一次次踏上异国他乡救死扶伤?
“为了一种情怀,还有成就感。”在余仁桥看来,不管是治愈危重病人的成就感,只要尽最大努力去对待患者,马里人就能够感受到中国医生的爱与责任。
不少队员表示,“第二次回到马里,我希望能够帮助马里解决更多的医疗问题。”马里患有白内障的老人非常多,今年眼科手术数创下近几年新高。
在离开马里之际,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骨科医生赵新华十分不舍,“总担心还有些工作没交待清楚,有些手术他们没法操作。”
19个月,570余天,堆积成山的礼物是马里民众爱的寄托。带不走的是马里人的感激与情谊。
余仁桥表示,任期结束不意味着援外工作就划上了句点,后续会一直关注马里医院规划以及医生培训。“如果有需要,我们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信任交付背后,数次与死神抢夺生命
门诊大厅,专门从几百里外赶过来的病人,只为找中国医生看病,这是队员们经常看到的一幕。
有一位患有脊髓炎的病人,10年前脊髓炎发作,经中国医疗队治疗后痊愈。今年复发后,这名病人又专门从100多公里外来到马里医院。他说,上次的命就是中国医疗队救的,这次也一定要找中国医生看。
治疗一个半月之后,他又能重新站起来了,一直说着谢谢。在一代代浙江援外医生的倾力付出下,“相信中国医生”,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真挚感谢中的一句常用语。
这并不是个例。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当地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还有许多马里患者,都指定要让中国医生做手术。”赵新华向潮新闻记者表示。
信任的背后,是一批批浙江援外医生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环境中,和死神的一次“赛跑”,“他们以性命相托,我们必全力以赴。”
谈及在马里三年最深的感受,余仁桥表示,一是看不起病的人太多了,二是缺医少药的现象普遍。“现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病,在马里实在太多了。”
其中,腐蚀性食道狭窄是马里较为常见的病症。余仁桥向潮新闻记者介绍,以往马里医生通过铁条来伸入食道扩张,很容易捅破食道。“我们想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狭窄的食道扩张开,后来尝试用胃镜操作,发现效果很不错。”
2022年6月22日,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在马里医院开展了第一例内镜下小儿腐蚀性食道狭窄扩张手术。一名体重只有8.5kg的4岁女孩,经过胃镜治疗,2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手术。从此,她能吞下除了流质以外的食物。
爱的种子在萌芽,马里与浙江结下情缘
蔚蓝的天空下,奔跑在足球绿茵场的马里孩子,身着来自中国的球衣,背后印着这样几个字:台州商贸协会、台州中心医院......
在中国援建的马里医院附近,有一块足球场。第26批浙江援马里医疗队看到踢足球的孩子们没有合适衣服,就发起募捐活动。最终得到浙江人30万元捐助,买了两三千套的足球运动服。
足球场上一个个奔跑的身影,和印着中国汉字的运动服,为马里孩子勾勒出了他们关于中国的最初的印象。“和我们接触过的小孩基本都会说‘你好’,会热情和我们打招呼。”余仁桥说,外出义诊时,中国医生被一群孩子层层包围,这是再常见不过的场景。
情缘并非止步于此。通过浙江医生的友善、奉献,马里孩子们心中慢慢滋养出一种渴望,“希望去中国学习,能把更多东西带回马里”。
曾在针灸室看中国医生施针的马里男孩moussa,在浙江医生的引荐下,来到嘉兴学习针灸。如今,他已经是马里医院的一名针灸医生。
前不久的乌镇峰会上,潮新闻记者遇上原马里驻华参赞,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马里籍高级研究员、非洲博物馆馆长约罗·迪亚洛。也正因为这份深厚情缘,约罗·迪亚洛来到了浙江,目前定居在金华。
“因为喜欢中国,2017年我选择在这里生活。”约罗·迪亚洛在浙江师范大学里组建了一个非洲博物馆,展示着1968年浙江援外医疗队首次踏上马里的照片。
浙江援外医疗队,与约罗·迪亚洛的故事,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因为约罗·迪亚洛每天从家到学校,这段两公里的上学路程中,中国医疗队所在的医院是他的必经之地。
“你 hōng!”一天,约罗·迪亚洛自学了一句中文,拦着一位中国医生用中文反复向他问好。医生笑着纠正他发音,应该说“你好”。此后,每天,约罗·迪亚洛每天上学途中都会用中文向中国医疗队问好。
因为中国医疗队,他喜欢上中国文化。如今,约罗·迪亚洛居住在金华,关注着浙江、中国的高速发展。因为他的牵线,更多马里人知道了义乌小商品,也有更多的马里小孩进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在余仁桥看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中国;其次,他们明白中国医生来到马里是给予他们帮助的;最后,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会渴望前往中国深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而成的。
55年来,如果要说一代代的浙江援外医生在马里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中国援建了马里最好的马里医院,从死神手里夺回无数个鲜活生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而如果要问,一代代浙江医生给马里儿童带去了什么,或许,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马里人的故事,便是最生动的回应。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浙江援马里医院队是中国援外医疗工作的生动缩影。在全球56个国家,中国医生用无私奉献的爱与责任,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