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出生于1296年,说起来颇具传奇色彩,其母亲李氏“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桢”。杨维桢自幼聪颖,这让他父亲杨宏期待颇多,杨宏在铁岩山麓筑红楼,红楼周边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令杨维桢及其从兄杨维翰上楼,杨宏再将梯子撤去,这是为了兄弟两人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后破楼而出,已经是学富五车。因为这段经历,杨维桢被人称为“杨铁崖”,又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 杨维桢在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曾任天台县尹,年少气盛,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依法惩治作恶县吏,却遭报复被黜。在天台县尹后,杨维桢又任职钱清盐场司令,他是个想做事的,请求减轻盐税不被允许,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杨维桢所任职的钱清盐场,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越绝书》记载:“朱余者,越盐官也。” 杨维桢此后辞官放浪于江湖,因为避世的缘故,和黄公望一样起了隐居富春山的念头。他去看好友黄公望时,在富春山留下了“准拟重来倚小窗,细听龙吟风雨急”(《净因院竹轩》)的诗文。杨维桢写富阳城后小隐山的《小隐书室》,正是这种心迹的表白:“小隐山中结草堂,道人真与世相忘。掩关默坐蒲龛小,留客清淡尘尾长。蕉叶半窗人影乱,松花满地石泉香。多惭汩没驱驰者,尽日红尘逐利忙。” 当时的杭州人,经常可看到钱塘江或运河上,杨维桢立于画舫之首,羽衣飘拂,犹如谪仙。但杨维桢的隐居之梦并没有最终实现,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令人敦促杨维桢赴京。无奈下杨维桢抵南京,见朱元璋,留京一百一十天后,所修书叙例略定,上书朱元璋乞归家。因其名望太大,朱元璋不敢过于勉强,白衣宣至白衣还。 到家后,杨维桢急撰《归全堂记》,并做绝命诗一首:“昨日追随阿母游,锦袍人在紫云楼。谱传玉笛俄相许,果出金桃不外求。”掷笔而亡。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