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枣树只生长在北方,在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里。直到读到苏轼《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才知南方的秋天,也有枣子,且种类繁多。有《东京梦华录》中的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有《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的盐官枣,在南宋临安,还能吃到《梦粱录》中的京枣、枣圈和蜜枣。 枣树开花时,米黄色小花,轻轻盈盈,一树香甜,由此也可想象枣子成熟时满挂枝头的盛景。 盐官枣美在“松” 若问,南宋枣子哪里的最好?首推盐官产者。 《梦粱录》中曾载,枣子“盐官者最佳”。《咸淳临安志》中记载:“盐官者最著名,然不甚大”。元代诗人柳贯《打枣谱》云:“盐官枣紫色味佳”。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曝书亭集》云:“海宁旧有枣林村,其枣可二寸许,肤赤如血,松脆味甘,今讹为羊冠枣,元时村地陷入于海,尚传其种。”张岱更是总结到位,“杭州凡枣皆嫌实,盐官美在松”。看到这里,不禁赞同张岱,张岱喜欢的是会呼吸的枣子,这里谈到的“松”,不就是松弛有度吗? 蜜枣如琥珀 再说蜜枣,哪家蜜枣最好?让宋高宗念念不忘的是“戈家蜜枣”,可这街头点心,高宗想吃,不能亲自上门怎么办?南宋也有外卖服务。南宋外卖有专属名字,曰“泛索”。淳熙五年(1178年)的一日,高宗在德寿宫设宴饮酒赏梅,同时“宣索”了几样外卖——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和戈家蜜枣儿。 戈家蜜枣儿到底好在哪?不妨复刻下宋时风味:准备新鲜的青皮大枣,用细签刮出纹路,再取硬质空管推出枣核。洗净枣子后,入锅加白糖、清水熬煮,糖液被大枣吸收后,捞出,晒干,一颗颗蜜枣透出琥珀色光泽,甚至可以一条一条撕着吃,满带蜂蜜般的香甜。 二十世纪,此番制成的金丝蜜枣,曾是乡下正月里拜年必不可少的上门礼。 借枣传递心意 至于用枣装饰的食物,更是不胜枚举了。宋朝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制作一种名叫“枣䭅(音为hú)飞燕”的点心,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楣上,谓之“子推燕”。《新编醉翁谈录》对此也有记载:“又以枣面为饼,如北地枣菰而小,谓之子推,穿以杨枝,插之户间,而不知何得此名也。或者以谓昔人以此祭子推,如端午角黍祭屈原之义。” “子推”,即介子推,枣䭅飞燕主要用于祭拜介子推,正如端午用粽子纪念屈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孙羊店”食品摊子上,类似三角锥状的食物,便是枣䭅飞燕。“䭅”,指一种面粉做的蒸饼。把蒸饼做成飞燕形状,再在表面附上枣子,便为枣䭅飞燕。 关于清明节“加枣于柳上”,《武林旧事》中《祭扫》篇章写道:“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姜豉。” 逢佳音必有枣 枣子不仅出现在清明节,从新鲜枣子到经过加工的枣制品,宋朝的枣子可谓贯穿了人们日常饮食和风俗的始末。 宋朝学子进京赶考,京城糕饼店纷纷推出“进士糕”“状元糕”,进士糕里裹着果仁和桂花,状元糕里裹香甜枣泥。宋朝在糕点制作上,技艺精湛,不仅重时令,造型美观,还时有创新。香甜细腻的枣泥,自然是京城糕点铺首选材料之一。 到了秋社日,更是不能没有枣子在场。这日新谷丰收,人们要祭祀土地神答谢,处处热闹非凡,人们互赠社糕,饮酒庆祝。 这天,家中妇人还会带着孩子回到娘家,《梦粱录》中记载,“有士庶家妻女归外家回,皆以新葫芦儿、枣儿等为遗,俗谚云谓之‘宜良外甥儿’之兆耳”。宜良,有恰到好处、顺遂好运之意。外公、姨娘或舅舅,在新葫芦里装上新枣子,送给外甥们,祝其健康吉祥,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鲁迅院子里就种有枣树。江南多青枣,个小,甜脆,椭圆形,饱满如指腹。熟透的枣子泛着红色枣斑,像被秋日阳光晒出的日光红,果肉水青色,这样甘甜清脆的枣子,正落在这个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