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别有洞天大涤山
2022-12-16 11:40:37杭州网

一条发源于天目山的溪流滔滔而来,将余杭中泰乡和临安青山乡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分隔成两半,溪东的称九峰村,溪西的叫宫里村,其间耸立着一座历史名山,大涤山。《咸淳临安志·大涤山洞天》写道:“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

千百年来,这里演绎着名人高士朝山顶礼、“洗涤尘心”的故事。

读画咏诗

了解大涤山的一条路径

天目山从临安北部一路蜿蜒逶迤至余杭西南边缘,在这里构成一处林壑幽深、九峰锁秀、烟雾迷蒙的独特山岭风貌。其中余杭境内的大涤山主峰海拔299米,据传远古时有一道者在此修行得道,后骑一头白鹿往天宫方向飞行而去,故此峰得名“白鹿山”。与其遥相对峙的天柱山四隅陡绝,耸翠参天,“山出佳茗,为浙右最”,而九锁山“其势九折,若人之曲肱锁股,萦纡相续,眺于群山”(宋《咸淳临安志山川》)。

志书之类对大涤山更有不少赞美之词:“浙右山水之胜,莫如杭;杭山水之胜,莫如天目;天目之胜,莫如大涤洞天”(《浙江通志》),“大涤山水发源于天目,岚气磅礴,冈山纠缠,相望几百里,然后蕴灵郁秀于此”(《咸淳临安志·大涤山洞天》)。

大涤山不仅蕴灵郁秀,山麓大涤洞及其近旁的洞霄宫周遭翠峰丹泉、古桥修竹,呈现一派灵秀奇特的景象。由于这些道教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大涤山至今在世人中影响犹存。

据道书所言,天下有“七十二福地”,它们“在大地名山之间”,尤以浙江最多,共有十四处。天柱山与大涤山、天目山,被视为同一福地。

当下的杭州人熟悉避暑胜地天目山,但对大涤山认知大多寥寥,如果要了解这一带的山峦,除了一路西下登临亲历,读画咏诗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或许,你可以阅览问世于清代的《余杭看山图》。此图作者即著名的画僧石涛,晚号大涤子。曾多次登临大涤山,于1693年凭借记忆所作。徐徐展开《余杭看山图》,余杭古城、南湖之水和占据画幅主体的大涤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全境被清朗宁静的氛围所笼罩。

或许,你还可以诵读古人的诗歌。明代诗人王宗贤写有七绝《大涤山·穹崇千尺压群峦》:“穹崇千尺压群峦,终日登临兴未阑。佳趣清幽尘自涤,升天犹有许君坛。”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高耸于“群峦”之上而又清幽灵秀的大涤山境,以及晋代道士许迈在此“得道升天”的许君坛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胜景。

自称“爬山不言老”“我见山多矣”的当代作家王蒙,目睹了大涤山一带峰如刀、石如剑的奇特山景后也有感而发:“峥嵘峰如刀,欲分雾之海,分海海岂分,劈潮潮未歇。”“伸延石若桥,通天复奔月,触目石如剑,寒风映霜雪。”这或许是创作时间离我们最近的一组歌咏大涤山的诗章。

田野山谷之中的洞霄宫遗址,1800余年的悠悠往事

“福地洞天”是自古沿用的一个成语,原为道家用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演化为山明川丽,宜于人居处的代称。

据道书所称,天下神道居住的名山洞府共有三十六处,其中近四分之一坐落于浙江境内,计有四明山洞、会稽山洞、华盖山洞、盖竹山洞、金庭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天目山洞等。而洞霄宫依凭天柱山、大涤山、天目山,既有洞天之名又有福地之称,是普天下唯一一处福地、洞天兼具的道教圣地。

陆游曾在《洞霄宫碑记》中写道:“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一、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所以历来也有“中国道教看浙江”之说。

洞霄宫山峦环伺,花木鲜繁,景色灵秀,虽然历经兴衰,依然千年不倒。它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时任两浙转运副使的陈尧佐带领一众人造访天柱观,忽见大涤洞口有一团五色云层漫天卷地而去,一直蔓延到天际,在云气中还隐约可见飞仙和骑马随从一众身影,向着太上老君居住的玉京山方向飞翔而去,众人大为惊诧。在抚掌泉前,他向道士询问此泉名字的由来,道士答道:“传说很久以前,仙人在泉旁拍一下手掌就会涌出泉水来,因此得名。”他也试着拍了一下手掌,果然有泉水从抚掌泉一涌而出,愈发惊奇不已。随后他又瞧见由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所种的一棵树在枯萎后又重新冒出新芽,其间相隔有600余年,这又是一桩稀罕之事。陈尧佐回京城后郑重其事地向真宗作谏,真宗还真煞有介事地为此举办了一场醮仪(祈祷神灵的祭礼),天柱观也奉御旨更名为洞霄宫。

至南宋,因都城临安与洞霄宫近在咫尺,朝廷特意修建了一条御道——西溪辇道,宋高宗、宋孝宗每年都会带领后妃和朝廷百官沿着这条御道前往洞霄宫祭祀。

两宋时期洞霄宫经过不断修葺扩建,已有玉清观、精思院、垂象楼、上皇观、洞晨观、冲天观等多个宫观。“天下神仙府,地上宰相家”的民谚也悄悄在民间流传,因为贵为“天下宫观之首”的洞霄宫终于被远在汴京(开封)的北宋朝廷看中,于是那些老病无能、退场颐年的高官大臣接踵而来,在名为“提举宫观”休憩养生,时间一久,将原本在这里“小隐于山林”的道士逼到了犄角旮旯而引发了怨声载道。

时至元代,洞霄宫又屡经扩建,规模愈发宏大,极盛时占地80余亩,与嵩山崇福宫齐名。直到至正年间,洞霄宫等宫观毁于兵火。虽在明代洪武初年得以重建,但到成化年间已经“十湮其九,唯有殿九楹屹存”。至清代乾隆年间,这些“十湮其九”的宫观建筑又遭遇一场大火,只剩下方丈室、斗姆殿及道舍数间,再也无法呈现往日繁盛。

当下,历时1800余年的洞霄宫遗址处于临安洞霄宫村的田野山谷之中,显得荒凉寂寥。唯有大涤山依然郁郁苍苍。

临安洞霄宫村是原宫里村与石泉村合并后的称谓。

神秘莫测大涤洞

大涤洞处于大涤山中峰山麓,南朝天柱山,洞口窄小,洞内深杳莫测。这类洞窟被道教人士称为洞室、石屋,是他们所喜爱的修道居所,但毕竟不是明洞,洞内越往里走越是伸手不见五指。

宋代诗人朱日新曾作诗云:“十年欲到今才到,九锁山中称策筇。白日燃松游两洞,清晨洗眼看孤峰。心情老矣难为节,景气暄然不似冬。剩与仙翁有期约,从兹来往定从容。”(《大涤洞天留题》)将大涤洞天描写得十分美好,但游览大涤洞也得“白日燃松”。同代诗人王宗贤的《大涤洞》更是将其写得神乎其神:“符札深投进玉函,琅琅震响穴难探。隔凡不许游人到,一窦中藏万丈潭。”

如今被古人称颂的大涤洞四周已荒芜不堪,洞口长满杂树野草,当地无人敢去探洞,对历代传说十分敬畏。

据临安当地一位探洞者说,他曾壮着胆进洞去一探究竟,那天,他手举火把从洞口探身而入,见眼前有个不大的洞厅,借着火把的映照,依稀可辨镌刻于石壁的诗句“微明秉烛触暗壁,古灵题字重寻看”(此诗句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七言长律《二月十七日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洞顶停满了黑褐色蝙蝠,不时有蝙蝠从头顶掠过,洞底积起一层黏糊糊、滑腻腻的蝙蝠屎。此人很想再继续往前深入,但因传说有水潭莫测深浅而匆忙钻出洞口,面对青山才缓过神来。

其实,志书早有入穴大涤洞的记载,不过与今人所见的洞境迥然不同。《洞霄图志》卷三云:“洞门石鼓,广可寻丈,扣之逢逢有声……今洞中石润如玉,竹苍黑色,行路屈折,仅通人,至隔凡而止。”

南宋时每逢朝廷祭祀,便命一童子手捧龙简穿窦而入,将其投入深潭后神色自若地从洞口缓缓而出,并告诉大家说,洞里那口圆井水可深着呢。

大涤山隐士吴筠与李白的一段交情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1700年前就有晋人在大涤山依林筑庐以修道求仙。

《晋书·郭文传》云:“郭文……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郭文在这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里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不避虎豹独居十余年,过着自给自足、几近原始的生活。比郭文稍后的晋代人许迈,永和二年(346)入住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怀道就闲,荐召不起”,其得道升天的地方被后人称为“许君坛”。

时光匆匆,往事如烟,时至唐代,大涤山已经一扫往日荒凉,变得山明水秀,成为宜居之地,名道高士纷至沓来,在山间峡谷蝉联居隐,或修仙练道或著书立说。其中著名的有唐人吴筠,因著有“道教典籍”《玄纲》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吴筠从小阅遍经籍,入道后南游止于天柱山,在此著书立说。唐玄宗曾遣使召他入京,在大同殿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扎耳。”又问神仙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一国之君)所宜适意”,对答如流,答问稳重,令玄宗颇为满意,赐其号为“宗玄先生”。

李白在会稽时,吴筠正隐居于天台山,李白特意入山拜访,两人相谈甚欢,不时有诗篇酬和,交情深厚。天宝初吴筠再次被玄宗召见,在玄宗面前力荐李白,其后又有贺知章和玄宗胞妹玉真公主的推荐,玄宗遂下诏征李白进京。之后李白仕宦京城,开启了他一段短暂而随意的仕途之旅。

吴筠居隐于大涤洞,藏书处名“白鹿山房”,实为石洞空窟。他在山房里秉烛而书,著述甚丰。除专心治学外,吴筠也工诗,得诗百余首,与韦应物也有酬唱,《天柱隐所答韦应物》云:“寂寞一长望,秋山风景清。此中唯草色,翻忆见行人。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向友人诉说大涤山宜人的秋景和自己寂寞贫闲的生活境况。

林和靖与苏东坡,都对大涤山情有独钟

自唐朝以来,在大诗人李白、苏轼的引领下,历代诗人不惧路远迢迢,从杭州、临安方向接踵而至大涤山、洞霄宫,游走于山清水绿的山道和宫观,赋诗吟唱,留下400多首诗词。在唐代除了李白还有韦应物、孟浩然,在北宋除了苏轼还有黄庭坚、林逋,南宋有陆游、范成大,清代有厉鹗等,均为诗词大家。

有一年秋季,北宋钱塘人,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士林逋(林和靖)从孤山出行,一路西下,经余杭古城抵达大涤山,被洞霄宫附近秋景所迷恋,在此驻足流连。那天他留宿于洞霄宫,夜晚偶遇秋雨,倾听雨点敲打芭蕉的声音难以入眠。此番情景是他在孤山隐居多年未尝经历过的,于是心生灵感,作五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全诗动静、声色结合,意境清幽明净,被宋人梅尧臣赞誉为“咏之令人忘百事”(《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迟于林逋70年后出生的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曾多次游览大涤山,对洞霄宫更是情有独钟。他曾与七名监宫(太监)同往大涤山游览,并作七律《洞霄宫》:“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并自注云:“《论语》云作者七人矣,今监宫凡七人”,着力描写洞霄宫四周流泉翠蛟、飞鼠白鸦、长松怪石等美好奇特的风光,倾诉对洞霄宫的一腔情怀。

苏轼在《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中更是秉笔直书:“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在《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中也有“一庵闲卧洞霄宫,井有丹砂水长赤”的诗句——洞霄宫附近有一丹泉,泉源于天柱山腰,天气晴朗时泉水会透出红光,故苏诗称其“井有丹砂水长赤”。加上《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 退圃》,为洞霄宫赋诗四首,这是苏东坡守杭期间替杭城寺庙、宫观做诗最多的一处。所以古人曾在洞霄宫附近建有苏文忠公佛寺,清嘉庆十一年(1806),著名书法家、太史梁同书还重新书写了苏轼游洞霄宫诗并镌刻立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开阳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渔海车驾一件事”数改应用   为10
奔赴新征程丨陈如根:以融合、创新促产业数
杭州健康码重磅更新 ​新冠抗原自测结果一
杭州亚残组委视频连线参加亚残奥委员会执委
​杭州市委召开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
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将为运动员提供什
杭州钱塘:48家“共富工坊” 助企惠民更
上海警方查处一加价50%无证销售抗原试剂
女子感染新冠后不停喝水,被送医抢救!医生
送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逝世

杭州影像


文二路、文三路恢复...

强冷空气今天到货 ...

杭州的“达令港”来...

半夜12点,发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