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太好了!今年我在安顺的800亩草莓园能产出4000万元,乡亲们更有干劲了!”这是远在贵州的莓农蒋金权在给建德下涯镇的家人打电话时传递的喜讯,“我种的是‘建德红’品种的草莓,今年头茬果就卖到了88元一斤,真是个开门红!”
和蒋金权一样正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建德莓农并不在少数,据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诸葛翀介绍,目前总共有1.2万余名在外的建德莓农,他们带着技术在全国27个省(区、市)种出了年均总产值30亿元的大市场。“最远的建德草莓已经飞到了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
建德是中国草莓之乡,历经40年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如今,建德草莓种植面积7.8万亩,其中本地种植8000亩;现有莓农5440户、14200人,种植区域覆盖全国27个省。这样的格局是从1996年开始初见端倪的。
从1996年起,建德就鼓励第一批莓农走出去,坚定走“异地种植、就近销售”的路子。在现在看来,这就是建德草莓产业的变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逼着建德草莓‘飞’出去种。建德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异地种植靠近了市场,确保了新鲜度。”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诸葛翀说。
如今,来自建德的莓农,已经把“建德红”种遍大江南北,“草莓飞地”从2013年的1.8万亩飙涨到2022年的7万亩。近年来,建德还给莓农颁发了“草莓师傅证”,目前持证者已达6000余人。
建德草莓的产业变革,已经进入4.0模式。据诸葛翀介绍,草莓产业靠天吃饭是最初的1.0模式,进入无土化栽培就到了2.0模式,后来的“草莓飞地”模式就是建德的草莓产业3.0变革,而如今建德当地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建德市草莓标准地建设方案》,为整个草莓产业做好了顶层设计。
在这套架构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强村公司”,引入国有平台(两山公司)合作成立“红莓公司”,投资2.5亿元,两年内建成草莓“标准地”5000余亩,预计村集体股份收益1000万~1500万元/年,莓农收入1.2亿~1.5亿元/年,村民土地流转获租300万~500万元/年,同时可增加低收入农民就业机会5000人以上,也为草莓产业化分工和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