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什么时候跑进家庭?
这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Lianxifeng:机器人够聪明的,把头扔掉减轻重量跑得更快。
彭喜清: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的每一步,都是科技迈出的一大步。
糖心石语工作室:都好好跑,以后驮着我去上班。
老鱼儿:家庭“保姆机器人”很需要,因为退休“老人”多啊。
小小白:什么时候能做家务,能辅导作业,能带娃就最好了,我不需要替我跑步。
网友们的观点,有调侃,也有对机器人帮忙干活的期待。机器人跑马拉松,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也将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跑完马拉松,机器人什么时候“跑进家庭”?
专家预计,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尤其是机器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系统以及末端泛化操作水平的进步,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拓展,5年至10年内,家用机器人将会在大众层面普及。
“机器人进家”,专家呼吁,要进行诸多前瞻性思考与准备。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整体,也不能伤害客户个体,这正如自动驾驶面临保护乘客还是路人的“电车难题”,是复杂的社会议题,需要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与技术专家一起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
要警惕机器人在执行指令时的“极致优化”问题。目前,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执行指令时会优化到极致,在家庭场景中这可能导致其误解人类本意而出现意外伤害。
杭州“外骨骼机器人”上新
在广交会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西湖机器人、太希智能等杭州机器人企业,带去了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球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拳头产品。
杭州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参展,带去了“外骨骼机甲”。
这是一款“腰手结合搬运”的机器人,能为人提供额外30公斤的搬抬助力。你可以这样理解:穿上这套“外骨骼机甲”,搬运30公斤的重物,就像拿起一瓶矿泉水一样轻松。
赴广州参展之前,这款“外骨骼机甲”已在顺丰物流完成了测试:在搬运大中型快件时,不仅能减少工作人员的腰肌劳损,还能将工作效率提升50%。截至目前,太希智能的十多款骨骼机器人已在消防应急、国家电网、工业制造等领域大显身手,并逐渐应用于物流搬运、登山助力、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
“这次参加广交会,就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太希智能创始人梁林超说。
目前,太希智能正在研发一款康复助行外骨骼机甲,拥有轻量化结构、可调节支撑系统,适配不同体型用户,还支持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能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及中风康复者恢复自主行走能力。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款“杭产”外骨骼机器人和大家见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太希智能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将于“五一”假期亮相,看家本领是帮助人们轻松登山。
此外,机械臂咖啡机、智能番茄采摘机器人、智能康养陪伴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等杭州机器人,也在服务机器人专区展示了在农业、工业、消费等多个领域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