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杭州城东新中心,改革风正劲
8月30日,余杭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今年以来,余杭区聚焦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十大工程”,成绩亮眼:三大经济指标重回全省第一,全市综合考核夺得“七连冠”,“数字经济提质”等6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数量全省第一……
“干就干成第一、做就做到一流。”在余杭,这句话是“进行时”。
就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对全市上下勇攀高峰、勇立潮头,勇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弄潮儿作出系统部署。
无疑,在“攀高峰”“立潮头”的过程中,余杭区正以领跑之姿不服输、勇争先,夺取峰顶、塔尖、潮头。余杭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奋力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中勇挑大梁。
余杭,怎么拼?
“三大跨越”也是“三大定位”
全会指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三周年之际推动新余杭区实现了“三大跨越”。
“三大跨越”,也可以说是“三大定位”,指明了未来余杭发展的方向。
首先是从“产业集聚区”到“重要新中心”。
余杭区委十五届六次全会上,余杭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目标。
行政区划调整后,区政府驻地迁至未来科技城,政治中心与产业中心叠加,让余杭的中心更聚焦。
在“建设新中心 勇攀新高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明确提出,要聚力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线”。这一“核心中的核心”贯穿城市的“主动脉”,也代表着余杭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
第二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最显著的“温度计”就是经济指标。
根据余杭区公布的2024年度经济半年报,上半年,余杭GDP总量达1615.50亿元,全省第一。
2023年,余杭再次坐上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宝座,重新“登顶”之后的课题,就是从“追赶”到持续“领跑”。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余杭区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三项指标均重回全省第一,实现“大满贯”。这是区划调整以来,真正的突破。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成色更足、含金量更高。
三是文化能级的提升,从“杭州良渚日”到“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跨越。
余杭区的综合实力位于浙江头部,是浙江科技创新高地,数字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则让余杭有了区别于他者的历史与现实交融风采的独特气质。
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构想后,省市委全会报告和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将良渚文化大走廊列为重大发展战略。
短短一年多时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实现战略层面的“三级跳”。被更多人知晓的同时,这条已有雏形的大走廊也在“升级”中凝聚起更多期待。
去年,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以“良渚之窗”,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让“五千年中国看良渚”进一步在全球成为品牌。余杭 “良渚文化”金名片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
全速奔跑攻到底、全力冲刺拼到赢
6个“拼”,拼什么?
目前,全年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各项比拼已经进入“决胜局”。
全会指出,余杭将全速奔跑攻到底、全力冲刺拼到赢,确保夺取“全年红”“全年胜”,为省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接下来,余杭拼什么?怎么“拼”?
一拼“经济”。全会指出,要“聚焦经济运行稳进提质,拼出高基数上高增长”。
今年年初,余杭定下“32141”全年目标,其中的“3”是指实现全年GDP总量超3000亿元。
一季度,超800亿元;上半年,超1600亿元。时间过半,任务超半。只要下半年保持目前“高开稳走、优势彰显、总体向好”的发展势头,“重回3000亿”指日可待。
从结构来看,经济大头在服务业。上半年,余杭服务业增加值1429.74亿元,占经济总量接近九成。其中,数字经济又是重中之重。
全会指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在突破2000亿元基础上再攀高峰。
二拼“创新”。全会指出,聚焦新兴赛道抢跑领跑,拼出创新发展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行动。
作为先行者,余杭提出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工程”,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新赛道,同时培育“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生态,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和数据共享高地。让创新成为余杭改革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拼“文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将打开更多文化消费的新空间,释放更多新活力。
全会指出,坚决把高水平筹办第二届“良渚论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努力为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会。
同时,加快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港综合保护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精彩亮相一批标志性项目;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余杭段)和省级径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一批市场认可、游客追捧、既叫好又叫座的文旅产品、文化精品。
四拼“区域品质新提升”。聚焦城市中轴引领带动,城市新中心建设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成模样、八年树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