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节点,是2023年。这年5月,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落地杭州高新区(滨江)。这是北航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将建设世界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已批复投资额较大的大科学装置之一。
一次次布局,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他们已经从这座城市的客人变成了主人,落脚变成了扎根。“这几年,整个大装置研究院团队,都从北京‘搬’到了杭州。”郑世强说,不仅原有的科研力量进入杭州,依托于极弱磁研究院,团队还在杭州梯度构建人才队伍,并补充到了科研力量当中,助力团队成功研制出大型零磁空间缩比样机、零磁医疗装备等关键技术设备。
比如郑世强所带领的团队,专门负责极弱磁测量技术在人体功能信息医学成像装备中的应用。“这是零磁医疗进入产业化的关键一步。”郑世强解释道,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原始创新带动技术变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越来越多从北航毕业的优秀博士入职极弱磁研究院,已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骨干。
北航杭州研究院为杭州带来大量人才
从零磁到地磁,开辟磁产业新赛道
滨江浦沿一处公交车停保基地,如今已人去楼空;不远处,曾计划建设的杭州汽车南站,也拟调整相关规划……
“这些原本都是‘硬骨头’,经过杭州市级层面的大力协调,堵点难点都被解决了。”站在一张地图前,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指向滨江与萧山接壤的一个区块,到今年年底,这片平整一空的土地上,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主体就将开工建设。
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策源点,一个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已经铲起了第一锨土。
今年5月,在极弱磁大科学装置选址附近,第一个交叉研究平台已经动工。“交叉研究平台,是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院长翁海娜介绍,当一些预研成果经过工程化阶段后,需要到交叉研究平台进行验证,然后进入中试等产业化必经环节中。
“在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周边,杭州一共布局了5个交叉研究平台。”胥伟华介绍,这些交叉研究平台分别对应大型磁屏蔽技术研究中心、量子科学装置仪器工程技术中心、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及应用工程中心、零磁医疗科学装备中心等5个技术中心。环绕这些中心和交叉研究平台,杭州又布局了9万平方米的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集聚零磁医疗等产业的零磁科学谷,真正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
空间“就位”,链条打通,高科技的产线高速运作起来。在诚业路与南环路交会处一侧,一个400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已被改造成零磁医疗设备产线,心磁成像设备的年产能已达到100台。目前,杭州已将零磁医疗产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未来将构建“总部+周边制造基地”的产业化布局,即杭州负责研发和核心器件研发生产,周边负责零配件生产。
德清,成为“周边制造基地”的重要选择,事关一条已经开启的地磁新赛道。
十多天前,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磁研究院)一间会议室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晋滨坐镇,“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大科学装置方案论证研讨会举行。去年,地磁研究院在德清成立,虽是照搬了极弱磁研究院“沿途下蛋”的模式,却让浙江开辟的磁赛道,从“零磁”进入了“地磁”。
“地磁的产业化前景同样非常广阔。”作为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院士对地磁研究的产业化前景充满想象。依托于地磁研究,或将构建天、空、地、海一体的地球磁场监测网络系统和地球磁场超算模拟系统,开展地球动力学、地磁场建模反演、地震机理及预报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极弱磁是先有大装置再有产业化,而地磁却是先有产业化再申报建设大装置,将打通‘产业-技术-科学’的链条。”房建成满是憧憬地说,他们的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依托于“零磁”与“地磁”产业化基础,申报“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大科学装置,再为浙江增添一个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