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的古杨梅为仙居带来了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0 06:19   

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杨梅树有13425株,千年树龄以上的有28株 上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迎来首个采摘季

杭州日报讯 苏东坡曾言,“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六月的吴越大地,正在上演一场炊金馔玉的杨梅盛宴。

今天,在杨梅之乡仙居,距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小山村程岙,村民沈树成开始采摘今年的第一批古杨梅。这是自去年11月10日“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迎来的第一个采摘季。由于所处海拔相对较高,古杨梅的成熟季总比山下的杨梅来得晚一些。

在沈树成看来,今年的杨梅采摘季很特别,山上那些古杨梅树在他心里的分量更重了。如果说以前坚守在山里,呵护着古杨梅树是出于淳朴的本心,那如今他心头揣的是责任,肩头挑的是重担。

八年申遗路,一朝名满天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殊荣给仙居这片土地带来的影响不只关乎过去,更关乎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颁给了“梅茶鸡蜂”

自申遗成功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沈树成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从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到如今能对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侃侃而谈,这位60多岁的梅农,打心底里为自己每日所从事的劳作骄傲。沈树成所在的横溪镇下沈村程岙自然村被视作“梅茶鸡蜂”复合种养模式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沈家世代守护的这片山林,也成为了“典型中的典型”。

在沈树成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放眼山间,古杨梅树连点成线,串线成林。这里的杨梅树都挂着树牌,树龄基本在200-300年。杨梅树不是很高,但大的树冠跨度有十多米,亭亭如盖,甚是壮观。一棵棵的杨梅树下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茶树。这个季节茶树已在“休养生息”,林间偶尔能见到蜂箱。

将古杨梅树养护与茶树栽培、土鸡饲养、土蜂饲养等产业有机结合,实行“梅茶鸡蜂”的复合种养模式,就是“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精髓。在该复合种养模式中,杨梅树为核心物种,茶树、土鸡、土蜂为配合物种。这是聪慧的仙居先民基于生物链原理,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因物制宜”农业思想的高度体现。

难怪沈树成家的这片杨梅林会成为申遗成功后最“热门”的展示地。蓝天白云下,杨梅树与茶树青翠相叠、错落有致,山鸡在树下啄食,林间有蜜蜂振翅,呈现一幅“梅茶鸡蜂”共融共生的和谐景象。

八年申遗路,小杨梅走向大世界

中国不乏古杨梅产区,但大多是规模化单种杨梅。全球第一个杨梅领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花落仙居,正是对当地显著区别于中国其他古杨梅主产区的“复合种养系统”的高度肯定。

“‘梅茶鸡蜂’是仙居人民千百年的经验创造,是朴素农业智慧的璀璨结晶。”仙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朱水星介绍,“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依托的水土环境,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火山流纹岩山地地貌。这种地貌本不适合常规农作物的生长,但仙居先民发现境内大量分布着野生杨梅树,于是坚定地认为当地适合种杨梅。在此基础上,当地人逐渐发现杨梅林中混栽茶树、林下饲养山鸡、林中养蜂同样契合,就此开启了复合种养之路。

“杨梅树与茶树有植株落差,杨梅树为茶树提供散射光、阻风抗寒、保水保肥;杨梅林与茶园又为土鸡提供活动空间和饲料来源;土鸡的粪便及草本植物的腐殖质能为系统提供优质肥料;土蜂在系统内为蜜源植物授粉,保障生物多样性。”朱水星说,“梅茶鸡蜂”能传承千年,是中国传统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也是县城小杨梅能走向大世界的最大底气。

2015年10月,“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列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仙居县开始谋划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仙居县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展开合作,对这一复合种养模式进行系统性研究。2019年,该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对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进行了考察;同年11月,“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八年申遗路,虽充满艰辛,但当地的思路与格局从此打开,发展的不仅仅是农业,而是一地的历史与文化,是全民意识的提升与转变。八年来,当地在专家的指导下,收集历史文化资料,对古杨梅树开展普查,为杨梅树挂牌保护,数字化建档监控,打造了4个古杨梅核心区,建立了杨梅文化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此外,出版了《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开展农业培训,从遗产保护到文化传承,不断提升全民认知。

1600岁的古种杨梅是什么味儿?

仙居到底有多少株古杨梅树?

来自仙居县农业农村局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00年树龄的仙居古杨梅树有13425株,其中200年树龄以上的有7546株、500年树龄以上的有108株、1000年树龄以上的有28株,光数量就可称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且大部分古杨梅树成片分布、规模可观。

在仙居当地人看来,古杨梅树的数量远远不止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家附近的山头少说也有3000株,但村里之前上报的有人管护的数量是1200多株。”沈树成告诉记者,很多古杨梅树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难以统计。

仙居古杨梅树主要分布在横溪、湫山两个乡镇,经过千百年的世代选育与引种工作,当地的古杨梅种质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早头”“小野乌”“小炭梅”等,都是仙居特有的杨梅品种。

仙居本地栽培杨梅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当时,仙居辖属临海县(郡)。三国时吴丹阳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异物志》中记载:“杨梅,其子大如弹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酸甜”。其后,该记载被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经典史籍所引用。仙居作为中国杨梅栽培起源地的地位得以确认。

事实上,经鉴定,仙居当地最古老的杨梅树确已1600多岁,长在横溪镇的屏风岩上。屏风岩因峭壁悬崖如巨大屏风而得名,古杨梅树王就静静矗立在屏风岩峰顶。“那里千年以上的杨梅树有十多棵。”仙居县农业农村局大数据中心主任泮丹丹告诉记者,或许是因为屏风岩地处深山幽林,外界干扰较少,那里的古杨梅树群才存留至今。“历经千年,依然枝叶繁茂,年年硕果累累。”泮丹丹感慨地说。

“1600多岁的古种杨梅是什么味?”

面对记者的好奇提问,泮丹丹笑着说,虽比不上如今选育后的仙居杨梅个大味美,但古种杨梅味道浓郁,酸中带甜,用来酿杨梅酒,风味绝佳。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郭雀屏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