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一直是杭州人的海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25 09:28   

延龄路 杭州市房产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杭州市街及西湖附近图》的延龄路(现延安路,已标红),海丰茶室大约就在画星号处。

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局势动荡,朝不保夕,逃难途中,朱锦炎和父亲还不幸失散了六年,“我老爸一生非常会做生意,一边逃难(一边)还会做点小生意,结果日本人突然打过来了,我们只能逃,但父亲就逃不出来了……”。

逃到贵阳的时候,当时年仅8岁的妹妹,还因为误食了当地人给的过量鸦片而死。朱锦炎忍不住唏嘘:“不过那时候人命不值钱……死了也只能死了。”

1942年逃到昆明以后,生活总算稳定了些。“我姐和姐夫还参加了现在很流行的那种集体婚礼,十几对新人一起办。我姐夫修车技术很好,他一听声音就知道车有什么毛病,所以他一个人养了他老爸(姐夫的父亲)、我老妈,我和我姐4个人。我老妈在海丰汽车行,她的身份是老板娘,但是到了逃难的时候,也只能给别人洗衣服,缝补衣服,补贴家用。”

再次联系上,朱锦炎发现父亲已经回到杭州创办了海丰茶室。“日本人侵占杭州后,霸占了我家的地,开了一家西餐厅。1945年抗战胜利后,政府没收了日本人在杭的全部资产进行了拍卖。因为地契是我们自己家的,所以我老爸没花多少钱,就拍下了日本人留下的西餐厅设备,开了海丰茶室。”

说到这里,朱锦炎用手在腰部比画了一下,示意逃难时,延龄路169号的房契,父亲也一直贴身藏在身上,“这个是保命保在那里的,这个不能丢”。

当年的海丰茶室

有沙发座火车座冰箱冷柜

创办海丰茶室一年后,生意稳定了,朱松林手上也有钱了,就发了一封电报给远在昆明的家人,把他们接了回来。

“我们是1947年重新回到杭州的,我就住在海丰的二楼,一直住到一九五几年去上海读书。”

朱锦炎一直记得当时的海丰是什么模样的,“现在叫我画个图纸出来都可以,都在我肚子里。”

朱锦炎真还不是随口荡荡的,第二次采访时,他就拿出了自己手绘的海丰草图,“门面朝东,墙面采用的是当年流行的奶油色拉毛水泥工艺,中间是凸出墙面的海丰茶室招牌,茶室后面其实还跟着两个小字——‘松记’,‘松’就是我老爸名字中的一个字。门口有一面很大的玻璃,几乎落地,客人坐在里面就能看到外面的街景。”

民国时期的杭州市茶馆申请书,海丰茶馆的地址是延龄路一六九号,朱松林的籍贯是绍兴。

在他的记忆中,海丰茶室的门面虽然只有8米宽,但深度很深,估计有30米左右,还是个两层半的小楼,从大门进来,先是收银台,大堂两边设了8个火车座,中间还有8个沙发,再后面是吧台,旁边还有一个卫生间,“里面装了抽水马桶、小便池”。

再进去,就是后厨了,有冰箱,有冷柜,“那个时候都是很稀缺的”,后面又是一个卫生间,这是专门给员工用的。再后面还有一个大天井,“那个时候没有煤气,也不烧煤球,老百姓是烧柴火的,要劈柴的,所以我们烤蛋糕、烤面包,是用柴火炉的,非常大,我估计有8个平方米。”

天井后面还有一个房间,房间后面还有两个大杂间,平时用来堆放木柴。

“二楼楼上,还有两个房间,我一个房间,我哥一个房间,三楼是职工宿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宋赟 图片翻拍 记者 宋赟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