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瓶窑镇:文化文明高地 科创智造新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6-07 07:38   

公共服务提质 “一老一小”幸福可感

复杂的河网系统体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发达的交通网络,古城遗址内超过5000平方米的炭化稻米堆,则印证了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水乡泽国”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五千年后的今天,瓶窑镇百姓向往的生活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

2021年,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第二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瓶窑镇榜上有名。

推动千年古城发展亦是瓶窑镇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复兴古城?如何在新旧碰撞中打造契合时代需求的瓶窑新城?透过瓶窑镇里窑社区,或能窥其一隅。

走进里窑老街,仿佛时光倒流,老底子的记忆又回来了:青石板主街路面,老电影院、瓶窑茧站、怀仁堂药店、瓶窑供销社等一批保存完整的老建筑得到了复原提升,一切都有“旧”的影子。

但它又不乏“新”的元素:街区里引入了咖啡奶茶、文创集市、餐饮民宿、海洋公园等现代化的商业配套,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在这里,能见到带着小孙子散步游玩的老人,偶有三两年轻创客从身边路过。

社区工作人员王婕,儿时是光顾里窑老街的常客,如今,她依然每天来老街报到。

因为在不久前,里窑老街上一幢危房经改建后再次对外开放,名字很好听,叫“朝夕”生活馆。“老街的形态回来了,但是居民结构变化很大,生活馆可同时服务‘一老一小’。”王婕介绍,在里窑老街,千年古城复兴与当下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现代化基本单元的未来社区创建工作有机融合,既要激发古城活力,也要关注民生关切。

据悉,“朝夕”生活馆作为未来社区的重要配套,兼具居家养老照料服务、儿童之家、便民服务、认知障碍康复等功能。而在社区隔壁的回迁农居点,一座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的“老小共享空间”——幸福乡里共同体即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加之遍布各村社的养老托育设施,“1+N”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已然形成,百姓将迎来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随着千年古城的“形”与“魂”在各项工作中不断重塑,如今,越来越多人对“良渚古城在瓶窑”有了全新的认知。

传承千年文脉

“文化”浸润美好家园

良渚博物馆内,展陈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精美礼器,展示了五千年前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五千年后,虽然“礼”的内涵早已千变万化,但这片土地依然继续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扬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地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瓶窑镇是一座文化富矿。如何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展示文化积淀,展现乡风文明的底蕴?

走进瓶窑镇,便会发现文化的烟火气早已渗入千家万户。市民文化广场上,苕溪艺术团水袖飘飘,粉丝拍手叫好;16个农村文化礼堂内,书声琅琅,文墨飘香……

在这里,瓶窑陶艺馆、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风筝灯彩馆组建的非遗馆群,不仅仅是展陈,更是活化的历史。在良渚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同加持下,“民艺复兴”不仅成为瓶窑镇精神共富的一张重要名片,也在带动村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瓶窑陶艺馆内,南宋名将韩世忠部将行军时携带的军用水壶“韩瓶”,通过活化利用,演变成了酒壶、花瓶,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兼具现代商业价值。

从2018年开始,“韩瓶”制作技艺和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吴如琴就在小学开设陶艺课,还不定期在瓶窑镇和其他镇街开展技艺活态演示活动,参与拍摄宣传瓶窑非遗文化的视频等。对于传承非遗文化,瓶窑所有非遗馆的负责人都乐此不疲,吴如琴刚结束授课,一旁良渚玉雕馆馆长蒋家洪又踏上了前往瓶窑一小授课的路上。

据悉,近年来瓶窑镇充分挖掘文化价值,打造“亭市有礼”文明实践品牌,积极开展“宋韵知书礼”“文脉赓续礼”等活动,以非遗和盛氏家风馆等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积极倡导时代新风,让文明有礼在瓶窑大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文化力量拔节生长。除了政府主动作为,社会力量的加入,也成了“亭市有礼”的一抹亮色。招引新乡贤加入致富团队,发挥乡贤独特优势和作用;“578”党员志愿服务队、“瓶窑奶奶”银龄互助队伍等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开展疫情防控、为老服务、帮扶帮困等活动,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时间银行”、积分奖励等一系列机制的推出,也让文化文明之花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富大赛道上,余杭区瓶窑镇将持续深耕五千年文化底蕴,聚焦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绘好“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的共富新图景。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瓶窑镇提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陆群安 陈 松 阎 沁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