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重回中心,强化“全省第三极”
身居浙江第三城,温州的城市发展素来被寄予厚望,而如今温州不及预期已是共识。
2022年,温州需要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来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努力前行。并同步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辐射力也将在都市发展新格局的加速构建下进一步提升。
偏安一隅还是重回中心?温州即将回答。
我为家乡建言
建设好绿脉和红韵 形成温州在新时期的新魅力
胡新根(省政协委员、民盟温州市委会副主委、温州理工学院副院长)
在新时代,我认为温州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定要有后劲,后劲哪儿来?我归纳为一句话:“建好绿脉和红韵”。绿脉,就是禀赋的自然资源;红韵,是丰厚的人文历史。绿脉、红韵都利用起来,以点及面做系统工程,建设生态高地,形成温州在新时期的新魅力。
台州
科技创新升级制造业
让科幻照进现实
台州,除了山水美景和海鲜美食,最为人所知晓的,就是这里的制造业。缝纫机行业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智能马桶打下全国市场半壁江山,此外还有汽车、阀门、模具、塑料等,但凡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产地都有可能是台州。
这些年,台州的制造业也正逐渐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系统化进行转变。人们熟知的台州智能马桶只是台州制造业智能化的一个开端。
当下,台州正在大力推动和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嵌入式软件、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未来,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冷链等领域将成为台州制造业突破的重点。
我为家乡建言
乡村产业想要发展 离不开“技术”和“人”
颜丽菊(省人大代表、台州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乡村产业想要发展,离不开两个核心关键词“技术”和“人”。我建议继续积极实施“两进两回”:一方面,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体系的不断健全,可以让农户有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多业态的融合发展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奋斗打拼,成就一番事业。
嘉兴
三面皆强邻
争当共同富裕典范
嘉兴,毗邻长三角前三城市,三面皆强邻,中国唯一。十几年来,嘉兴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嘉兴要再一次冲刺!2021年,当地提出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蝶变跃升为“共同富裕的典范”,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
我为家乡建言
建议组建从村民到居民的 村委会组织
吕中祥(省人大代表、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副镇长)
我们围绕人怎么走、土怎么动、产业怎么布局的城乡融合关键要素保障,围绕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全力以赴地推进共同富裕新城镇建设。建议规范农房搬迁,重塑乡村治理和社会组织建设,组建从村民过渡为居民的村委会过渡组织。
湖州
低成本创业
打造创新创业理想城市
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志在成为“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最绿的绿地”的浙江湖州,这次又将目光瞄准了“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
5年前,德国汉堡大学博士李华不远万里来到湖州,把自己“关”进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实验室。5年后,国内首台体外膜肺氧合机研发成功。业内惊叹,代表医疗高等水平的设备研发成果,“诞生”在湖州。
过去,我们看过很多城市抢人的路数,都离不开“老三样”:户口、房子、补贴。在人才的获取上,湖州则分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外引”,一个是“内育”。这就保障了湖州的人才密度。
湖州,将以“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为目标,结合各谷特色产业聘请行业顶尖人才担任“名誉谷主”,强化创新人才的集聚力,不断壮大“谷民”队伍。
我为家乡建言
希望湖州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到创新创业高地
金凯(省政协常委、民建湖州市委会主委、市贸促会会长)
湖州在引进人才时,要根据产业发展导向来精准引进,结合市里的“五谷丰登”规划,即五座“创谷”——弁山“云起谷”、西塞“科学谷”、阳山“时尚谷”、顾渚“画溪谷”、莫干“论剑谷”,来引进国家级、省级的科研机构,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到湖州来,成为人才的创业地、创新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