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开锅接着练
90年出生的胡倩雯,正在使用的一口炒茶锅是1965年的“古董锅”。“这次培训真的机会太难得了,这样的锅都能拿出来给我们这些‘小白’使用,所以我义无反顾报了名。”胡倩雯是满觉陇村人,住上满觉陇,老公陈骏辰也是同村的,住下满觉陇,两家人加起来有20亩茶田,是村里的大户,这次报名培训,夫妻俩都参加了,陈骏辰在翁家山培训点的“高手班”。
胡倩雯说,一开始全家没有人同意她来,一个眼前的问题就是,娃没人带了。儿子还小,刚满2岁,平常都是胡倩雯全职带他,“家里人主要是怕我辛苦,老公一个人会炒就行了,但这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还是很想学一下。”于是,她和老公商量,为了参加这次培训,“狠心”把娃送进了托班,“他现在是班里最小的孩子,等他长大,十几岁,我们就准备教他炒茶,起步要早,我们都已经算迟了。”这几天,她不只在培训点炒,下午4点钟下了课,回到家里也会开锅接着练,还跟老公切磋交流。
现场其他几位“茶村女儿”听了都很有共鸣,“女孩子为啥不能学?不只我们要学会,应该让村里的女婿们也都来体验一下,咱们茶村里的女婿可没有那么好当,哈哈。”一位灵隐社区的姑娘说,接下来如果还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她准备给老公也报一个班。
炒茶的手不能停,也不能等
看到学员们一个个学得热火朝天的样子,我也忍不住上手体验了一把,毕竟大家都是零基础来的,一点不慌,像模像样落座并摆好架势。但,帅不过三秒,等锅一加热,洒下几点茶油,再倒入青叶,真正要将手掌放到青叶上准备翻炒的时候,我慌了,这时候才真正感受到,190℃到200℃之间的温度,不是一个高温数字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烫手。
已经有30多年炒茶经验的来师傅在一旁指导,“现在你知道了吧,他们学手艺是有毅力的,是真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反反复复练”,来师傅介绍,青锅主要就是利用高温,通过炒制手法的不断变换,使鲜叶里的青草气挥去,也就是杀死酶的活性,散失水分,杀青完,茶的色泽、形状就基本形成了。再接下去,还有个重要步骤,就是辉锅。青锅要求温度先高后低,而辉锅则要求温度先低后高。
这15天培训最多只能学一套规范的基础动作,老师傅都讲,“三年青锅,五年辉锅”,跟任何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一样,炒茶的手不能停,也不能等,即使手上的水泡再火辣辣地疼,也只能忍着继续。
传承杭州龙井茶炒制技艺
他们是认真的
在其他几个培训点,也是一样的气场强大、正能量满满的场景。比如翁家山上的12人“高手场”,他们经常自诩是“景区西湖龙井天团”。
去年景区开展了首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集训班,这12名年轻人就进行了为期20天的集中培训,其中4人入选参加了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1人获得了2021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比赛和杭州西湖龙井春茶节炒制大赛的第一名,在6月份湖南卫视茶频道的《中国明星制茶师》上又有2人囊括冠亚军。
西湖龙井茶为什么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一片茶叶都凝聚了炒茶师傅的技艺和心血。“希望手工炒茶的技艺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经常听到年轻茶人们这么说,总感觉就是一句官方通稿。而现在,眼前这群认真的杭州年轻人,正在用挥洒的汗水将这句话付诸实践。对传承杭州龙井茶炒制技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