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试验 青山深处 “未来乡村”有幸福模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14 07:35   

杭州日报讯 村里破败的东坞礼堂被赋予新生,成了专攻传统手工艺的融设计图书馆;废弃的村落小学,变身倡导公益的自然学校;停工的皮鞋厂,也改造成了体育基地……

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因环保工作者、著名设计师、运动达人、乡村创业者、传统文化研究者的接踵而至,开始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与艺术相生、与公益精神并存,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而这一切惊人的变化,最初源于一场小水源保护的尝试。

前不久,中国乡村小水源公益展在杭州天目里游牧画廊举办。活动中,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的小水源保护故事吸引了众多目光。

青山村“红”了,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

护 “一滴水”构建“大网络”

多少年来,淳朴的青山村村民躬身耕耘这片土地,虽竹林簇拥,景致优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闭塞落后。

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者张海江来到青山村。这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打破了村子的平静。

大自然保护协会团队在青山村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当地的龙坞水源地。

建成于1981年的龙坞水库,是青山村和赐壁村3000多名村民的日常饮用水。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有1600亩竹林,为追求效益,村民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导致水库里的氮、磷含量等指标轻微超标,溶解氧含量降低,造成水库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

了解情况后,环境保护团队联合青山村干部,一边上门向村民宣传保护饮用水,一边制定科学管理方案,通过流转村民土地经营权,集中管理水库周边竹林。“接管竹林后,我们停止使用各类化学药品,除草和灌木清理都是人工进行的。”张海江回忆。

经过努力,2017年,龙坞水库水体质量就逐步达到Ⅰ类水标准。当年年底,龙坞水源地还被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从村级小水源正式升级为法定保护区。至2018年,龙坞水库水质已提升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源标准。

更欣喜的变化,还在后头。

随着水质变好,青山村村民从一杯“甘甜的白开水”中,接受了保护环境的公益理念,自发形成“义务日”,共同开展垃圾分类、清理沟渠等环保活动,守护美好家园。就在昨天,青山村还举办了第一届修葺节,村民组建成沟渠清理队、手工编织队、整理修复队、修理重砌队等队伍参加劳动,在修复环境的同时,增进邻里情感。

在张海江看来,在青山村试点保护小水源地,有两大变化:一是“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实践,青山村喝上优良饮用水的村民、商户将根据受益程度,按比例负担部分环境保护费用,余杭区水务集团也表示有意向加入“补偿生态”的队伍;另一个,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2019年5月,来自全国10个省市,超过20家保护机构的50余位学者,在这里现场学习小水源地保护知识。这些学者回到家乡后,纷纷在当地推广小水源保护。

换句话说,青山村的“一滴水”,构建起全国乡村水源地保护的“大网络”,形成乡村水源保护的新格局。

兴 小山村迎来“拓荒者”

小水源保护再好,其本质只是一些公益机构在乡村的环保试验,究竟能给青山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

水源保护的背后,是人才的聚集。

“青山村离杭州市区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离城市不远不近的地理位置,却有着城市里没有的绿水青山。”张海江认为,这个小山村有大潜力。

他们在青山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励“拓荒者”来到青山村,共同营造“乡村里的小社区”,实现人口流动从城市到乡村的转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丽娟 胡倩 通讯员 张书远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