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城“老房客”蒋志凯——在这里见证“新丝路”传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11 10:16:53 Fri   

浙江日报 镜头中,一条张灯结彩、人潮涌动的长街映入眼帘,这是杭州中国丝绸城步行街。11月19日傍晚,57岁的杭州人蒋志凯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创办烟霞绸艺33年,他的生活早已和丝绸融在一起,每天晚上6时到10时,他都要看看烟霞绸艺的在线直播情况。不过不同于往日,他看了会儿退出直播间后,又点进了另一个直播。当晚,历经半年提升改造,杭州中国丝绸城步行街全新亮相,407家商户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一起见证这个特殊时刻。

直播镜头缓缓推进,烟霞绸艺在丝绸城内的3家零售店依次露面,最让蒋志凯关心的无疑是西健康路74号这家。作为烟霞绸艺创业的原点,这家18平方米的狭小店面是丝绸城最早的“71家房客”之一,33年来见证了“中国绸都”的诞生、兴盛和转型。

创新让杭产丝绸出名

“艮山门外丝篮儿”。杭州历来被誉为“丝绸之府”,素有“江浙丝绸业,为全国之冠”的美名;而毗邻艮山门的健康路、新华路一带,是宋元以来“杭纺”主要产地,个体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1986年初,杭州提出“振兴杭州丝绸、纺织工业”的决定。次年6月,下城区就投入30万元,在西健康路一带创办了杭州丝绸市场。也是在那一年,蒋志凯从国企辞职,来到丝绸市场“另起炉灶”。刚开始,丝绸市场只有71间门面房,左右“邻居”是喜得宝、福华、都锦生等响当当的丝织名厂,刚创办的烟霞丝绸在头两年里一直籍籍无名。直到一位广东客人找上门来:要一款真丝面料,翠绿、方块花型。“记得当时1公斤染料就要1万元,没想到这款面料花型后来迅速风靡市场。10万米面料在1个月内销售一空,刨去成本还有30多万元利润。”蒋志凯感慨,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烟霞”的创新发展路径,也是丝绸市场众多商户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杭州丝绸市场带着100多家本地企业到全国办展销会推介杭产丝绸,引发了各地抢购热潮。“一大帮人涌进来,柜台差点挤破。”蒋志凯记得,还有北京的高端商场抛来橄榄枝。“这一圈展览下来,杭州丝绸城的名气一下打响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蒋志凯回忆。

成立仅5年,杭州丝绸市场就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20亿元的成交额,上交国家税收1000多万元。这份成绩单,得到了“国字号”盖章认证——1993年,杭州丝绸市场更名为“杭州丝绸城”,1995年升级为“杭州中国丝绸城”,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就此诞生。

向精致零售市场转型

丝绸城荣膺“国字号”殊荣的同时,这座市场已经历了3期建设扩大工程,市场范围从西健康路、健康路,拓展到新华路,奠定了如今的街区雏形。

“城”里也在慢慢变化。后来的六七年间,多年的面料花型竞争让整个丝绸市场慢慢陷于疲态。进入新世纪后,转机发生了。蒋志凯一直记得当时影响杭产丝绸发展的两件大事:一是2001年杭州提出打造“女装之都”;另一件则是2002年10月,西湖景区实现免费开放。

他笑言,当时大家有句话叫“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西湖免费开放,点燃了全国人民来杭旅游的热情,让杭州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买伴手礼”的消费需求,则成为了杭州丝绸城的新蓝海。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梦月 共享联盟下城站 金焕英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