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纪录片创新之处:
大胆重叠时空,让今人忆故人
此次拍摄《西泠印社》,许继锋可以说是把能用的纪录片拍摄技术都用上了:4k高清摄影、超微距摄影、航拍摄影、红外线摄影、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带来的光阴变幻异常美丽
2018年,天文预告7月28日凌晨有罕见的红月亮,许继锋当时动用了6个摄影团队,分布在孤山各个角落,整个摄制组为了调试设备、拍摄角度、镜头轨迹,几乎四天四夜都没合眼。为了拍出风云飞速变幻的感觉,摄影团队还曾在台风中顶着大雨做延时拍摄。
这个梦幻镜头也不是特效制作,而是实拍
有人曾评价许继锋拍纪录片,可以把一块石头,甚至一方苔藓,都拍得很有表情。
不过在许继锋看来,这些都只是纪录片的常规操作。《西泠印社》真正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这次大胆尝试了一种“今人忆故人”的影像叙事体系,让历史突破时空。
很多纪录片在拍摄历史时,喜欢采用情景重现的电视剧拍摄手法,但许继锋总觉得历史影像本身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所以这次他就直接把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的后人请到了摄影棚内,让他们在一个特殊的空间里与先人“相遇”,并通过讲述、回忆、凝视,完成一场古今对话。
这段纪录片中,穿着白衬衫的老人,是年近90岁高龄的丁仁之孙丁裕年。在他眼前浮现的老照片则是,1947年重阳日,丁仁、王褆、叶铭与西泠印社八十余名社员重聚孤山,补行建社四十周年庆典的合照。而当时年仅16岁的丁裕年,就在这张老照片里。
纪录片中还有这样时空重叠的一幕:一位穿着黑色西装的老人,慢慢走近了一张老照片,他的身影正好挡住了一位少年。这位老人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的长孙马思猛,而他挡住的那个少年,就是70年前的自己,而照片中把手搭在少年身上的那位就是他爷爷马衡。
“我们总是去寻找名人的后人去回忆历史,但他们的后人同时可能也是当时事件的一个参与者。过去跟现在,它其实不是两面,有时候可能会折叠在一起的。”许继锋说,这种拍摄手法,其灵感就来自篆刻,“每个篆刻家除了刻刀以外,还会准备一面镜子竖在要刻的章前面,这样他就可以通过镜子,观察到章盖到纸上后的真实图形。篆刻家们总是能观察到常人无法看见的另一面,人生的另一面,真相的另一面,这就是阴阳的两面。”
为了说服这些后人出镜,许继锋也常常三顾茅庐。比如为了说服吴昌硕的嫡裔曾孙吴民先,许继锋专门跑去吴民先的老家安吉,和对方深谈了两次吴昌硕的作品,最后两人谈成了忘年交。
整个拍摄过程中,许继锋也有不少遗憾。时间总是不等人,当年故事里的翩翩少年,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三年前,我们本来已经跟书画大师饶宗颐先生约好了,等年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到他的老家去拍一次,但想不到春节的时候,他的女婿给我打电话说先生走了。还有高式熊先生(著名书法、金石篆刻家,身前曾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他曾在医院里答应我说,等回家以后就给我们写个‘西泠不冷’,可惜后来他再没能离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