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最近,浙江卫视悄悄上线了一部关于杭州的六集纪录片——《西泠印社》。
在这部纪录片里,杭州美得令人心醉。
很多关于孤山的视角,甚至连老杭州人可能都没见过。
航拍镜头下的孤山
大雪中的孤山
光影斑驳的孤山
雾气朦胧的孤山
豆瓣上不少网友在看过后纪录片后盛赞道,“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做封面,还有霍尊演唱的主题曲《湖山记》也太美了”,“天地悠悠、白驹过隙、令人生叹”,“2020年值得期待的文艺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是浙江卫视的国家一级导演许继锋。他曾创办了浙江卫视的品牌人文地理栏目《风雅钱塘》,而两年前享誉中国纪录片界的《孤山路31号》同样是他的作品。
有人描述今天的杭州,是“数化世间万物,一切皆有可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正从这里迸发;但这部《西泠印社》会告诉你,杭州那些差点被历史淹没的过去以及藏在金石文化背后的义、士、侠、禅、隐,还有,什么才是“人间值得”。
这部纪录片在浙江卫视播出后,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的孙女丁如霞(同时也是另一位创始人吴隐的外孙女)主动给许继锋发来了数条微信:“我在东京,尽管日本看不到国内的电视台,但(我)还是通过手机看了浙江卫视的直播平台。太棒了!激动、感动都不足形容(我的心情)。(这部纪录片里)讲的都是鲜为人知的内容,连我们家族都不了解的事!”
很多杭州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马所巷,更不知道隔壁的头发巷5号曾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字辅之)的祖居,当年之繁盛比《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都有过之无不及。
坐落于太庙广场南侧的紫阳小学,它的前身曾是“紫阳书院”,直到现在,紫阳山上仍留有清秀俊逸的“紫阳书院” 摩崖石刻。而西泠印社的创始人王褆(号福庵)少年时便随父亲在此开蒙,谙熟金石书画之道,
楼外楼的面,尤其是虾爆鳝面,是丁仁的最爱。
孤山草木间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凳石桌,是来自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捐赠。马衡离世前将所有的收藏都捐给了国家,后人手里一件金石书画珍品也没有留下。
观乐楼是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为纪念吴氏祖先季札而筑。
有人甚至把《西泠印社》当作是一部杭州旅游攻略来打卡。
近日,这部纪录片总导演许继锋接受了快报记者的专访。
谈纪录片拍摄初衷:
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才是君子?
“西泠不冷,孤山不孤”。位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曾被无数次搬上电视。10年前,央视的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都曾为它专门拍过一部《西泠印社的百年之谜》。
时隔十多年,再次掌镜纪录片的许继锋说,当自己接到重拍《西泠印社》纪录片任务时,第一反应就是要拍一个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西泠印社。
从项目开始调研到现在,许继锋足足花了4年时间去研究金石文化,“按照一般人的读书经验来说,4年都能念完大学本科了。”
在无数次爬上孤山后,他最终决定以人物为线索,去重新解读西泠印社,“我们现在都说西泠印社的创社四君子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石潜(即丁仁、王褆、叶铭、吴隐)是君子,但为什么说他们是君子?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从来没人追问过。所以我想,我这次要重点要讲一个君子的价值观:君子不是与身俱来的,它是一种行为的规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做人的尺度。所谓君子,其实是一种活法。”
纪录片是要表达价值观的,许继锋表示,《西泠印社》的价值观,就是“西泠精神”,就是“一介布衣,士者担当”,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担当。
许继锋一直很崇拜司马迁,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撰稿人,因为他愿意为普通人“列传”,而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同样足够穿透时空。
最终,《西泠印社》拍出了“以人为本”的六集故事:《君子》《大师》《师父》《衣冠》《兄弟》《刀法》。贯穿其中的,就是司马迁推崇的中国人的活法:“言必信 、行必果、诺必诚”。
在第一集《君子》里,讲的就是三个关于“一诺千金”的故事。
吴隐临终前,曾将幼女和儿子全部托付给了丁仁。古有托孤者,必是知心过命的嘱托,丁仁先认吴之次子吴珑为义子,时时带在身边。十年之后,他又让自己最帅气最有学问的儿子娶了吴隐之女吴华英。
纪录片中,据丁如霞回忆,自己爸爸是爷爷众多儿子中长得最好的一个,还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我看过丁仁跟社员或者跟其他一些好朋友的合影,亲儿子可能远远的坐在别的地方,但吴隐的儿子永远都坐在他身边。”许继锋说这样的托孤故事,人们以前可能只在古代传奇里读到过,但事实上,一诺千金的故事就发生在孤山。
再后来,杭州遭遇战乱,藏身余杭的叶为铭,罕见地为自己的作品开出润例。从来不重名利的君子,在战时却把挣钱当成第一要务,因为他曾许诺过,要竭尽全力维持印社的日常开销。
还有一位叫叶六九的人因受托守社,即便身处日军的包围之中也从没离开半步,最终带全家人成功保住了印社。抗战胜利后,丁仁特请人在《丁敬身先生像》上裱边题识,铭记叶家守社之功。
朝闻道,夕死可矣。金石篆刻,不光是刀法与活法,还藏着中国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