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西”水环境和原生态怎样保护修复?专家划了两个重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06 10:40   

聚焦话题

“双西”生态如何保护修复?

西湖边有10多对留守鸳鸯 西溪植物、昆虫和鸟类的多样性显著增加

西湖与西溪,水系人文相通,都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双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据我了解,西湖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后期的管理、维护和培育,如今西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有了明显提高。”陈苍松说,“比方说,现在西湖边有10多对‘留守’的鸳鸯。越来越多的鸟类到这里生活,就是生态环境提升的最好证明。”

而对于“城市之肾”西溪湿地而言,生态资源也更为丰富,除了防洪排涝、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还承担着涵养水源,孕育生灵的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占80%面积的虾龙滩、朝天暮漾等五处生态保护区,通过自然隔离、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动植物保留了一片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天堂。

“为保护好这一片独特的城市湿地,从2010年以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还会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小到无脊椎生物,大到鸟类、兽类,都会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陈苍松介绍,“这些数据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和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雪松强调:“从2010年-2019年的监测数据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昆虫和鸟类的多样性显著增加。”

坚持科学规范的监测不放松

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陈苍松表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西湖与西溪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在持续改善、维持生态环境的同时,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

在西湖西溪建立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基调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科学规范的监测不放松。“生物多样性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陈苍松说,“对西湖西溪的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科学、规范的监测,积累翔实可靠的数据,掌握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动态变化状况,可以对两者的保护成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对生态修复和湿地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虽说保护的核心是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但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时而变。“适度的合理干预对生态系统的顺行演替和构建复杂生态系统有促进作用。”陈苍松说,“人为的开发,外来生物的入侵,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适量的人为干预如清淤和人工去除外来入侵物种等,能够恢复水深,维持物种多样,是积极和必要的。”

西湖和西溪互补发展 西溪湿地仍应坚持“生态优先”

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生态方面怎么做?

王繁认为,西湖和西溪的管理目标和功能定位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当西湖大力发挥城市景观金名片功能的同时,西溪应该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从景观形式、生态功能等方面和西湖形成互补,错位发展,而不是同类竞争关系。

西湖之美在于雅致,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西溪之美更多的是野趣,天然去雕饰。

“今后在开发湿地的时候,还是应该坚持原生态的原则,以引育湿地原有物种为主,减少人工景观的营造,保护、维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本质。”王繁说,“目前,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监测与动态研究,给理解城市与湿地之间相互影响机制、进行适度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如果双西一体化之后会考虑水域互联互通的话,建议构建西湖和西溪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监测引水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振辉 培训生 费静怡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