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西”水环境和原生态怎样保护修复?专家划了两个重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06 10:40   

都市快报 水,是“双西”的灵魂与根本。治水,是西湖西溪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

西湖之灵在于水。在降氮“减脂”、引水“活血”等措施下,截至2018年,西湖主湖区五年来年均透明度保持在80厘米以上;水生植物的栽植总面积约11.8万平方米,实现了一年四季,季季有水下植物的景观。

西溪之胜在于水。被称为“杭州之肾”的西溪湿地,水面覆盖率高达70%以上。在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齐下”的作用下,西溪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的水体从2005年以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总体Ⅲ类,核心区域保持在Ⅱ类以上,综合空气质量位列主城区第一名。水质提升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显著增加。

10月29日,杭州召开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提出十大硬实招,继续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其中第一项,就是推进水环境和原生态保护修复。

昨天,我们请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繁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员陈苍松两位专家,来为“双西”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把把脉”。

聚焦话题

“双西”水环境怎样保护提升?

湿地水质影响因素复杂 要精准把脉、逐个击破

西溪湿地有着1800年的历史,是我国罕见的城市湿地,有着“天堂绿肺”“天然空调”的美誉。

随着2003年起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西溪湿地水环境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王繁提醒,目前西溪的水质状况距离其生态功能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随着杭州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湿地水体水环境质量通常与污染源、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水体的水文特征等有直接的关系。”王繁说。

西溪湿地核心区域地处低洼,上游的水经过沿山河、五常港等河流,流入到西溪湿地,之后经过余杭塘河汇入到运河当中。洪水季节,如果余杭塘的河水位过高,还会出现局部倒灌的现象。因此,河流水体的污染也可能对西溪湿地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湿地池塘底泥由于历史原因累积了大量污染物质,它们在一定的水文条件下会向水体释放,从而形成湿地的内源性污染。截污和清淤始终不容忽视。

引配水工程提升水质效果显著

关键还要强化湿地本身的自净功能

引钱塘江水入园之后,西溪湿地部分河道联通区域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长期保持Ⅲ类以上。

“引配水工程对于提升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发挥了显著作用,应该继续坚持。”王繁说,“不过钱塘江引配水工程带来的泥沙等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湿地河道面临长期泥沙淤积的潜在风险。另外,引水水源的水质波动也会影响湿地水质改善的效果。”

王繁提醒,引水工程本质上是被动的行为,水质保护关键还是要强化湿地本身的自净功能。湿地还存在着不少封闭池塘,与河道并不联通。如何改善这部分池塘的水质、进行生态修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振辉 培训生 费静怡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