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的30年 正是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企业不断成长的30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16 08:00   

情怀

杭州高新区的企业,是讲情怀的。

1999年和2001年,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视前后在杭州高新区落下种子,2009年和2011年,这两家企业又分别跨过钱塘江,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新区(滨江)。

“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在高新区(滨江)这一块。”2017年初,马云来到阿里巴巴滨江园区时说,没有滨江体系,就不可能有淘宝、支付宝、阿里云。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情怀,2019年9月,阿里把20周年的生日,放在了高新区(滨江)的“莲花碗”。

当年,为了迎接“阿牛过江”,高新区(滨江)专门开辟了9条公交线路,往返于杭州城西、城东、城北,为“阿里人”解决交通问题。还专门建起了单身公寓、支持阿里员工落户。

高新区(滨江)为阿里做的这些事情,这些年,也为每一家落户于此的企业在做。

上个月,高新区(滨江)和阿里成立了“阿牛办”,重点关注阿里巴巴系企业发展动态和新的产业项目,给予精准服务。并针对企业在减税降税、政策兑现、年检年审、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个性化、便捷的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说,高新区(滨江)是阿里重要时期的发展地,也很有幸参与杭州高新区30年的发展历程,“双方血脉相连”。

当年,阿里的办公点在华星科技大厦9楼的一间并不大的办公室,陈设简陋。可以说,阿里是和高新区(滨江)共同发展起来的,这也正是高新区(滨江)陪伴企业成长的情怀,注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育科技型企业。

滨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好技术、团队,需要资金、场地等,滨江愿意投入,跟你一块成长”。

勇气

1990年,杭州高新区从零起步,来这里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

建设之初,高新区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得起创业者们的这份勇气。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留学生回国,高新区想建一个留学生创业园,留住他们。

在那个年代,在高新区里建一个留学生创业园,听起来,挺大胆的。敢为人先的勇气,让高新区决定,要建好这个能留住人才的创业园。

1999年初,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杭州高新基地和杭州市留学人员高新区创业园在高新区成立,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1年,杭州高新区又在东部软件园租下了一套1000平方米的房子,免费提供给急于发展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

加上一系列引才政策的落地,让当时的杭州高新区成为了“海归们”回国创业的热土。

如今,高新区(滨江)的海创基地里,已经入驻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被人们称为“杭州最像硅谷”的地方。

王敏曾说,人才们选择在高新区(滨江)创业,说明这里有一定的魅力。我们会把企业服务得更好,帮助企业成长得更快,来印证人才们的选择是对的。

“服务得更好”,也体现在高新区(滨江)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勇敢迈出的许多个“第一步”。

2013年,高新区(滨江)作为浙江省唯一的试点城区,推出“滨江九条”。从那时起,在高新区(滨江)开办企业,审批时限被压缩到了3个工作日。

2015年,高新区(滨江)发出全省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次年在全国推广;2017年,高新区(滨江)发出第一本“1+X”多证合一执照;2020年,高新区(滨江)在杭州率先试点推行无人智慧审批全天候“分钟办”……

敢于迈出“第一步”,是高新区(滨江)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的勇气。这种勇气,也给了人才们来这里创业的信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肖鳕桐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