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
人与鸟和谐共处
春天,鸟类变得活跃,加上过境鸟增多,拍鸟、观鸟也到了最好的季节。无论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区还是西湖边,总能看到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
“近年来,观鸟、拍鸟的人群越来越庞大。”浙江野鸟会会长童雪峰说。创建于2002年的浙江野鸟会由我省鸟类爱好者自发组成,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300余人(包括团队会员)。除了鸟类保护和野生鸟类调查,社会宣教、普及鸟类科普知识也是这个环保组织的任务之一。
“拍鸟的人多了,不文明现象也多了。”童雪峰感叹道。有一次,他在杭州植物园拍一群在枝叶上休憩的鸟,和他一起拿着相机对准它们的还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丢一根树枝过去怎么样?”为了拍到鸟飞起的动感画面,这位大叔对童雪峰说。“这不是在拍鸟,而是玩鸟,我当场就制止了这种行为。”
在童雪峰看来,爱鸟、护鸟,应是观鸟和拍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应一味追求拍到的鸟越多越好,拍到的照片越精彩越好。为了呼吁文明观鸟、拍鸟,浙江野鸟会在杭州植物园办了5年的观鸟训练营,针对普通市民开展观鸟导赏。
此外,一些基础知识的普及也很重要。比如被人摸过的鸟蛋,鸟是不会再去孵的;再比如,鸟类筑巢很讲究,一旦鸟巢被人为破坏而暴露在阳光下,巢中的小鸟就会被晒死。“所以,不要去打扰繁殖期的鸟类,更不要去掏鸟蛋甚至为了拍摄修剪树枝等。”童雪峰提醒说。
“人类要与鸟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作为野鸟会的创始人之一,俞肖剑对此也深有体会。
相比于拍鸟,观鸟门槛较低,一本识鸟手册、一架望远镜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你得对大自然有兴趣,要有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和愿意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童雪峰说。在他看来,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有兴趣,可以从社区观鸟开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一般一个社区一年能看到10种鸟。当然,这只是入门级,如果要辨认高阶鸟种,就要做到对常见鸟种都谙熟于心,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坚持。”
观鸟,重在观察和尊重鸟的行为,认识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鸟类的很多行为尚未破解,仍很神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比如说黑白色的鹊鸲,停下来的时候老是要翘尾巴,到底是在干什么?”童雪峰说。
自然教育
让青少年终身受益
在浙江野鸟会的团队会员里,来自学校的观鸟社团有不少,而且几乎每一年,浙江野鸟会都会联合青少年宫举办小学生观鸟比赛。不过,因为课业压力等问题,最终能坚持下来的青少年鸟类爱好者并不多。
自然教育,能否让青少年受益?答案是肯定的。
在云谷学校读初二的屠彦博现年12岁,观鸟、拍鸟已有6年。他开设了一个有关自然科学的微信公众号,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分享他与鸟的故事。到目前为止,他在世界各地看到的鸟已有501种了。
在他看来,观鸟和学习不冲突,还可以促进学习。“学习累了的时候,拿起望远镜看各种鸟类是让人无比快乐的放松方式;用严谨的手段来分析鸟类的行为和生态特征更能够提升理性思维。更妙的是,观鸟是走进大自然的‘门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能慢慢摸索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可以说,爱上了观鸟,也会一并爱上关于自然的一切,比如学校的生物课。”屠彦博笑着说。
近年来,云中也在从事青少年自然教育工作。他和一位自然科学老师、一位美术老师搭档,每逢节假日或是周末假期,都会带着孩子们去野外观鸟,欣赏自然之美,有的时候还鼓励他们用画笔记录下来。在他看来,青少年自然教育应规避功利性,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真正认识大自然,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他也呼吁家人一起加入。“亲子组合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一家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在童雪峰看来,要激发孩子们对鸟类的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趣”。“云观鸟”的直播课上,黑水鸡、红嘴蓝鹊、白鹭、小䴙䴘……西溪湿地里最常见的鸟,在他的讲解下都有生动的故事。比如夜鹭的成鸟头上长着两根“辫子”,这就像是它们的“婚纱”。因为讲的都是常见的鸟,孩子们以后去湿地也能自己观察到。直播互动中,孩子们纷纷留言,“太有意思了,关于鸟类的知识原来这么有趣!”“这场直播真涨知识,可以欣赏美丽的鸟,还有专家答疑解惑。”
但童雪峰也表示,“云观鸟”只是一种尝试,要真正领略自然之美还是要走进大自然中去,“花鸟虫鱼都能增进孩子们对自然的认识。”
不少博物馆也开始进行自然教育和美育。2018年,中国湿地博物馆“有‘贝’而来”贝壳馆走进了杭州市文新小学;2019年,“会飞的花朵”蝴蝶馆来到了行知二小;今年计划在之江二小建设以蟹类等节肢动物为主题的校园博物馆,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自然知识。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更是将自然之美单独成馆,走进自然艺术馆,蝴蝶、鸟羽、昆虫……在这里都成为美的化身。
“西溪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且集中,很适合孩子们在这里开展自然教育。”中国湿地博物馆科普宣教员俞静漪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联合杭城最资深的野生动物植物摄影师,就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展开更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