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包浆” 这家杭州书店的地板为什么上了人民日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4-06 07:15   

从没想过做一家网红书店

只想当杭州人的邻家书房

我常常在想,网络时代,买书方便实惠又便捷,究竟是什么还在维系着那些跑去书店买书的人?

也许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包浆”,人与书店,其实是人与人,人与书相遇的记忆。一家书店的“包浆”有多厚,便是一座城市人与书店的故事有多长,人与书的温情有多深。

在晓风书屋体育场路店,朱钰芳指给我看墙上挂的一些书画,都是书店老友送的,“这位书友的爱人去世了,生前他们夫妻都常常来书店,她就把先生留下的字画放到了书店。”

朱钰芳也会常常送老客自家店里的礼物,有时候是一份挂历,有时候是一本好书。有位退休教师洪大伯,从书店开业第一天起,就一直跟着朱钰芳买书。她每年都会送洪大伯一份挂历当新年礼物。后来洪大伯的眼睛越来越不好,看不了书和挂历了。2012年,朱钰芳带着大女儿去洪大伯家里拜访,送了一件毛衣给他。回家的路上,女儿问她,为什么不是送书?她回答大伯眼睛不好了。女儿追问:“那妈妈,我们书店的客人以后都会老去,都看不了书啦,怎么办?”

朱钰芳心里一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晓风书屋开始摸索着转型。从一家纯书店,慢慢拓展业务,卖面包、开发文创,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书店,留下来。

因疫情闭店的那段日子里,朱钰芳隔两天会到店里浇花、喂鱼。“真的,才短短十几分钟,店里就有电话不断响起,都是老书友来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开店啊。”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还有书友主动问我们,有没有困难,需不需要帮助?真的很感动。也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信心。”

就在几天前,朱钰芳接到北京一家景区的电话,想邀请晓风书屋开到北京去。“老实说,这些年,我们有蛮多机会走出杭州,开到别的城市。上海、南京、西安等,都不断有人来邀请去开店。我们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夫妻两个都是杭州人,24年来,守在杭州开书店,这片土地是我们熟悉的,是我们深爱的,也愿意去深耕的。我们后来开的每一家书店,主题都来自杭州本土文化的沉淀,像西湖边新新饭店的书房、丝绸博物馆的书店,还有现在新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店。”朱钰芳说,“我记得我的初心,24年前,我从没有想过做一家网红书店。我想的,只是做一家,你吃完晚饭后,能带着孩子,一家老少遛个弯来看看书的邻家书房。杭州人喜欢晓风,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幸福感,我很珍惜。”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文/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晓风书屋在杭州已经开了24年,从1996年诞生时只有十几平米的街头小店,发展到今天拥有15家门店,分布在闹市路口、西湖边、美术馆、博物馆、医院等城市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城市发展,24年的晓风书屋见证了几代杭州读书人的成长,可以说是杭州人最熟悉的本土老牌书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