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遍全球书店、写了《书店传奇》《书店风景》《书天堂》的“爱书人”钟芳玲,她第一次到杭州,走进晓风书屋,也被脚下的地板惊到了。她刚进门就“呀”了一声,“我走过全世界这么多书店,从没见过一家地板被磨得这么厉害。”
和很多拼颜值拼装修的店面相比,这家晓风书店看起来有些“寒碜”。门口天花板的墙角已经斑驳,十几年前留下的雨天漏水霉迹还在。外面的地板磨得最厉害,走人的通道上,原本的灰色,早都磨成了白色,最严重的,已经露出木头本来的红色。最里边“晓客厅”区域,地板也是十二年前“新换”的,经常吱呀作响。白先勇、刘震云、易中天、陈丹青、麦家、叶兆言等名家,就是在这里和杭州的爱书人面对面交流。
我问姜爱军,你们这地板是不是不耐磨才变成这样的?他摇摇头说:“强化地板,照理是很耐磨的。到底21年了啊,书店不大,才200来方,每天进进出出的书友至少1000人。你算算这个人流。加上书都很重,搬上搬下,难免对地面造成磨损。”
老柜台和手工记录本 藏着无数爱书人的故事
十多年来,我无数次到这家书店,买书、看书、采访,或者参加书友会。体育场路门店虽然店不大,但人气一直是最旺的。有时候,名作家来了,书迷蜂拥而至,大家挤不下,跑来听讲座、买书的人还不得不站到店外马路边去。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我坐在来过无数次的晓风书屋体育场路店。周围短短几十米的沿街店铺,这些年面孔一直在变。右手边的鲜花店变成眼镜店了,左手边本来是家海鲜店,去年转成羊绒衫店了。再隔壁,不久前出现了家洋气的互联网线下“严选”店。
而唯一不变的,还是这家老书店。戴着口罩的路人行色匆匆。我站在马路边观察,几乎很少有人走进这排沿街商铺,但奇怪的是,整个下午,却不断有人进出这家晓风书屋。特殊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走进一家书店?
有人来逛逛,买完书就走了;有人是来书店看书、学习,喝咖啡;也有小朋友,父母上班了,自己跑过来看会书。下午两三点是人流最多的时候,“晓客厅”休息区每张桌子都坐了人,一位女士背着包进来,看看没有空桌,只好失望地离开。
门口柜台堆了几包书友订书。店长魏丽告诉我:“其实人流还不算多,只恢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现在有书友不方便出门,直接打电话来订的,占了不少比例。”磨得坑坑洼洼的柜台边,码了十几本已经发黄的旧笔记本,都是手工记录的顾客订书需求,密密麻麻。
“韩××,《艺术哲学》中信版198元,寄往××;李老师,《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明天下午书到……”不知道为什么,翻看着这些手工订书记录本,我心底涌起一股暖意,每本流转的书籍背后的故事,应该都有一个爱书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