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当下的杭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4.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3%,比上年增加7.25万人。而主城区老年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最高。
近五年来,本土的老龄化趋势还有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特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重继续加大。目前全市失能老人达3.14万人,半失能老年人6.92万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1.80%和3.97%。
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优雅地老去,成为了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课题。而康养体系就是一项被各界努力探索、实践的内容。
错过康复训练黄金期
出院老人逐渐失能而瘫痪
3年前,85岁的黄淑荣老人出门不慎摔倒,被紧急送医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出院时,医院建议黄淑荣需要积极做康复训练,以免瘫痪在床。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家人的康复知识都极度匮乏,大医院的床位很紧张,基本上要等半年,社区没有康复治疗师,老人又排斥住进养老院……无奈之下,只能接回家,由保姆照料。
然而,保姆只能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康复训练无从谈起。由于错过了康复的“黄金期”,出院不过几个月,黄淑荣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还患上了中度失智症,整日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都要人照料。
为了照顾她,三个儿女基本上告别了一切娱乐和社交,业余时间都扑在了照顾老人身上。“如果能及早地做上康复训练,或许她还能再自理几年”,黄淑荣的儿子无奈地说,即便三个子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找了保姆照顾,“但这样毫无生活质量的晚年生活,真的有意义吗?”这种状况让三个并不年轻子女身心俱疲。而在杭州,黄淑荣这样的老人并不是个例。
康复机构一床难求
专业照护人员严重不足
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床位的紧张。
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主任张滢介绍,按照《浙江省卫生年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省专业康复机构一共有115家,主要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其中公立医院拥有康复床位5147张,民营医院有9001张。这些床位,面向的不仅是老年群体,还包括中青年、儿童群体。“这样的床位,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康复需求,而且,经济压力,也是很多家庭不得不屈服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居家养老依然是养老行业的主力方式,国家在大力推行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以及养老机构不足的情况。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已趋于完善,可专业照护人员严重缺乏,从综合医院转到社区或家庭康复的老人只能自己摸索康复方式,最终的局面还是回归失能。”他认为,除了配备完善的康复设备,更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人才做支撑,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也就是要加快医院、社区与家庭联动的康养体系建设,才能做到让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不失能,让失能老人坐起来、站起来,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