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当下的杭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4.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3%,比上年增加7.25万人。而主城区老年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最高。
近五年来,本土的老龄化趋势还有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特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重继续加大。目前全市失能老人达3.14万人,半失能老年人6.92万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1.80%和3.97%。
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优雅地老去,成为了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课题。而康养体系就是一项被各界努力探索、实践的内容。
错过康复训练黄金期
出院老人逐渐失能而瘫痪
3年前,85岁的黄淑荣老人出门不慎摔倒,被紧急送医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出院时,医院建议黄淑荣需要积极做康复训练,以免瘫痪在床。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家人的康复知识都极度匮乏,大医院的床位很紧张,基本上要等半年,社区没有康复治疗师,老人又排斥住进养老院……无奈之下,只能接回家,由保姆照料。
然而,保姆只能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康复训练无从谈起。由于错过了康复的“黄金期”,出院不过几个月,黄淑荣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还患上了中度失智症,整日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都要人照料。
为了照顾她,三个儿女基本上告别了一切娱乐和社交,业余时间都扑在了照顾老人身上。“如果能及早地做上康复训练,或许她还能再自理几年”,黄淑荣的儿子无奈地说,即便三个子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找了保姆照顾,“但这样毫无生活质量的晚年生活,真的有意义吗?”这种状况让三个并不年轻子女身心俱疲。而在杭州,黄淑荣这样的老人并不是个例。
康复机构一床难求
专业照护人员严重不足
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床位的紧张。
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主任张滢介绍,按照《浙江省卫生年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省专业康复机构一共有115家,主要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其中公立医院拥有康复床位5147张,民营医院有9001张。这些床位,面向的不仅是老年群体,还包括中青年、儿童群体。“这样的床位,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康复需求,而且,经济压力,也是很多家庭不得不屈服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居家养老依然是养老行业的主力方式,国家在大力推行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以及养老机构不足的情况。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已趋于完善,可专业照护人员严重缺乏,从综合医院转到社区或家庭康复的老人只能自己摸索康复方式,最终的局面还是回归失能。”他认为,除了配备完善的康复设备,更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人才做支撑,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也就是要加快医院、社区与家庭联动的康养体系建设,才能做到让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不失能,让失能老人坐起来、站起来,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
西湖区试点康养体系
让失能失智老人在家门口康养
为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困局,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探索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随后,浙江省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4地开启康养体系试点工作。杭州市西湖区成为此项工作的试点之一,在西溪街道和三墩镇具体落地开展。
家住杭州三墩信鸿花园的周宝华今年76岁,是浙江省推进康养体系建设试点的受益者。因为中风、肺炎等疾病困扰,周宝华长期卧病在床。如今,他可以在家接受一系列上门康复养生服务。
“以前做检查的时候经常需要救护车送往医院,来回费用很高。现在方便了,医务人员定期到家里来给老伴测血糖、血压,检查身体,还会指导家属照顾病人,医务人员都很耐心、细致。”周宝华的老伴说。
除了周宝华老人,今年8月底,88岁的俞兆祥老人也尝到了西湖区康养体系建设的“头口水”——通过康复治疗师每周上门治疗,因脑梗丧失语言能力的他慢慢学会“开口说话”了。
西溪街道综合服务科科长王芳露介绍,西溪街道为俞兆祥制定了“一对一”的居家康养方案中,各类康养职责已十分明晰:每周由浙江医院康复治疗师提供上门康复治疗、社区卫生院医生上门进行针灸、推拿及用药指导、医疗护理等服务,下半年,还对他的住处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试点期间,西溪街道对辖区有康养意向的700多名失能高风险、失能、失智老人开展了康养评估,确定了俞兆祥、陈水金等12名重度失能老人为第一轮上门康养服务对象。
观念、人才、费用都是难题
康养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俞芹科长介绍,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实践,西湖区已初步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养服务体系,完成了试点区域老人的健康评估工作,建立了能力评估档案,并定期进行复评。
“老人经过初评后,会进一步进行康养评估,最终确定康养服务方案,包括生活照护、康复护理及医疗服务,对于重度失能老人,我们还会提供资源链接,转介至专业机构。”试点期间,西湖区依托浙江医院同步开展了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及家庭照护者的培训等,同时还建立了“西湖区幸福康养一体化平台”信息系统,涵盖老年人建档、申请、入户评估、提供康复服务、结算等功能,为康养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康养体系的试点将逐步扩大至整个西湖区。
借助康养体系的契机,俞芹也希望,能将整个西湖区的康养资源共享,让辖区内的正常老人“健康老龄化”,失能失智的老人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到康复护理的服务。
但是,康养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依旧非常棘手而具体。
俞芹认为,首先是老人的康养意识问题。其次,是专业康复人员缺乏;再者,是支付体系的问题。
在康养体系的推行过程中,俞芹认为需要更多地从科学观念和行为上传播和指引老人们为“健康寿命”更长而努力,提早进行康复知识积累,多渠道培训和预防。而且,对于付费购买康养服务方面,能够有正确的认识。现在政府重点的关注对象是低保、困难家庭的失能失智老人,今后亟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引入,这将会解决支付问题。
现在,康养体系建设中难度最大的是专业康复人才的缺乏。为缓解康复人才紧缺的现状,眼下在西湖区正在集合各方力量,对西湖区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居家康养照料人员进行康复课程培训,以此来填补目前康复专业人员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