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替代人吗?潘云鹤院士:创造性的、决策性的工作 还是要由人来进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8-21 07:23   

人工智能2.0时代

年轻人有什么机会?

这两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非常热门的行业。今年,包括浙大在内,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在这一波浪潮中,年轻人有什么样的机会呢?

潘云鹤院士说,人工智能目前已进入2.0时代,这是关于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以及将机器、互联网络与人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智能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我们发现人工智能2.0有五个新的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路径: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系统。其中,机器人发展的方向是智能自主系统。我们不需要像原来概念去造一个人形一样的机器人。我们是要让原有的机械加上人工智能,能观察与理解环境,自动解决问题,给各种机械以“眼、手与大脑”系统。比如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船、无人车间等,都是人工智能2.0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我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专门做数字产业化的人才,学计算机专业的、自动化专业、学人工智能的人,今后要大量从事芯片设计、算法与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潘院士说,“另外,更大部分(也许是85%左右)是产业数字化人才,这一类人才要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懂人工智能,也掌握其他专业。”

祝愿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的天堂

人工智能时代,杭州该如何把握发展机会呢?

“杭州现在的计算能力很强。杭州在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方面聚集了大量数据和优秀的企业。”潘院士说,“杭州目前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已经居全世界第十二位,全国第四位,并且有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达摩院等很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外都相当著名或正在成长为新的高端人才和学术集聚的重要平台。基于这些条件,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有作为。”

“杭州市政府提出要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我认为这个口号富有雄心壮志,也是能够实现的,当然要成为‘第一城’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潘院士还挥毫泼墨,写下了“祝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的天堂”的美好祝愿。

一家人都在杭州,热爱家乡杭州

在采访中,潘院士的言语里满是对杭州的热爱。“我出生成长在杭州,一家人都在杭州,我热爱家乡杭州。”潘院士回忆说,他读的小学,那时候叫“怀幼小学”,后来改名叫“祖庙巷小学”。他读的初中,是杭州第二初级中学,后来改名为“延安中学”,现在也不知道改成什么学校了。

1960年初中毕业后,潘云鹤考进了杭州市文化局办的杭州艺专美术系,念五年制大专。1961年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学校下马。中断学业的潘云鹤被分配到杭州美术公司镜框工场当油漆工学徒,做油画镜框。

1962年,打击再次来临。国家更加困难了,要精简1958年后入厂的工人,潘云鹤就这样失去了工作。

“那个时候已经是秋天了,有一天我和哥哥上街,在路上看到有个叫‘钱江中学’的民办高中在招生,于是报了名。我就这样成了钱江中学的第一届高中学生,后来还成为了学生会主席。1965年,我考进了同济大学建筑系。”潘云鹤笑着回忆说,1970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去钢铁厂当工人(那时候大学生都要下一线锻炼),之后调到了湖北襄樊科委工作,在科委筹建了襄樊市的自动化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他的计算机技术就是在襄樊市开始自学的。

1978年,国家开始招考研究生,潘云鹤报考了浙大计算机专业。“我当时对计算机与建筑设计都有兴趣和基础,我想我可以考两个专业:一是考建筑,二是考计算机或者自动化。当时考建筑要再回到上海,考计算机就能回到杭州,于是,我就报考了浙大计算机系何志均先生的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潘云鹤笑着说,“如果浙江大学当时招建筑学的研究生,说不定我就考浙大建筑系了。就是因为比较热爱家乡,热爱杭州,我来到了浙大。”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胡信昌 摄影 江玥 通讯员 邓晃煌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他是地道的杭州人,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方面的著名专家,曾任浙大校长12年。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浙大校长潘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