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后运河申遗时代”新使命——千年水潆涟 文脉流古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24 08:07   

利用让文化回归百姓生活

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时光流转,运河文化从未离生活远去。

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上,“大师课堂”走入杭州大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上千位观众现场聆听了郎朗、瓦内莎教授、约瑟夫·班诺维茨教授等带来的现场教学。

“家门口的大师课让我受益匪浅。瓦内莎教授教得非常仔细,脚踏板的轻重、每个音的抑扬顿挫、速度快慢,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抠’,而郎朗则强调音乐的‘色彩’,更注重在音乐弹奏上的表现力。”钢琴老师吴改告诉记者,她在这一次大运河钢琴艺术节上进一步开拓了眼界。

此次钢琴艺术节还举办了社区艺术周,组织钢琴家们走进社区、小学。借大运河之名,高雅艺术得以走出深闺,走入寻常百姓家。“杭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郎朗的钢琴启蒙老师、现年89岁的朱雅芬教授建议,音乐学院的师生不要关起门来搞艺术,而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希望青年学生以音乐为介质,多参加一些国内外交流活动,为推广中华文化尽一份力。”

范周也认为,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仍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对它们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大运河发展结合在一起。“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既有物理载体也有文化符号、精神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提升。”

在“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亦是一项“还河于民”的惠民工程。在进入“后申遗时代”的第五年,我们看到,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杭州段正在华丽转身,展现新的面貌——

一艘运河游船驶来,它运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装载着这座文化古城的悠悠历史;河边的咖啡馆里,三两年轻人依窗而坐,谈论着他们或远或近的梦想;不远处的广场上,一位追风少年玩着轮滑,他的身边,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闲适地散步……

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天,千年运河流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出波涛滚滚的文化记忆,流向我们无限向往的远方。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 宁 董小易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那么舞蹈剧《遇见大运河》,便在向世界表明中国保护古老运河、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上,“大师课堂”走入杭州大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上千位观众现场聆听了郎朗、瓦内莎教授、约瑟夫·班诺维茨教授等带来的现场教学。传承让世界看见中国决心“我想做的不仅是传播音乐,而是以‘钢琴’为媒,向更多人介绍杭州,让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