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陈 宁 董小易)
这是一条活着的河流。
她很古老,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一部流传2500年的水上文明史;她很年轻,每一处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都等待着人们从历史中探寻未知。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吹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角。
5月,浙江杭州、江苏扬州,两座因河而美、因河而兴的城市里,两场大会“因河而起”。在先后落幕的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简称“运博会”)上,沿河而居的人们、国内外嘉宾们都对这条流淌着中华文脉的“母亲河”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运河摊开了一张“活化”的地图,大运河沿岸中华儿女,正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奋力书写大运河壮美新篇章。
保护让运河文化融入城市
在京杭大运河版图的南端,一座城市淌着古老的运河文明。
伴随着悠扬的旋律,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在杭州大运河畔启幕。和煦暖风中,水声和琴声“不期而遇”,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一艘画舫驶过河面。船舱内,钢琴演奏家郎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瓦内莎·拉塔什教授、德国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本哈特·魏茨教授,正在品味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可以媲美巴黎塞纳河、纽约哈德逊河!”
当艺术家们踏上古老的拱宸桥石阶,步入记载着繁华与沧桑的富义仓,徜徉在拱宸桥西侧的桥西历史街区,那些富庶繁华的市井生活、酣畅淋漓的劳动场面便在眼前缓缓展开。
杭州段运河由北向南经过钱塘江,连接起古老的浙东运河,携手宁波港,再向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奔腾而去……古往今来,大运河一直渗入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从唐五代之后,杭州成为东南地区水运交通枢纽城市、漕运重镇。
厚重的历史感,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早在大运河申遗启动之前,杭州市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便致力于研究大运河,并多次呼吁保护运河沿线文物古迹。2002年,运河综保被列为杭州“十大工程”之一。
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脉,依水绵延。保护大运河,也是一次“治水”的生态之旅。自2002年起,杭州市运河集团对沿线39公里78平方公里范围进行综合保护与开发,累计搬迁污染企业450余家,新增和提升沿岸绿地约130万平方米,运河沿岸200多万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杭州市运河景区也成为大运河沿线最早创建的4A级景区。
建章立制,是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保障。2017年5月,《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2018年,杭州市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
如今,杭州市运河沿岸一改往日破旧面貌,一大批清末民初风格的里弄街巷和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飞檐雕花都巧妙地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融为一体;以“大运河”命名的公交车站、地铁站,用“大运河”冠名的文体设施逐一涌现……一座城市的美,沿着波澜壮阔的大运河而声名远扬。
在同样因运河而兴的江苏扬州,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范周,向参与首届“运博会”的嘉宾们推广保护运河的“杭州经验”。
这几年,范周走过杭州运河文化广场边的不少博物馆。“我看到一座座老的厂房被装点一新,重新发挥着作用。我认为不少地区都应该借鉴这一做法,文创产业理应融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中,为运河两岸注入新的生命力。”
古老的文明,总能启迪未来。大运河杭州段自古奔流而来,那些农耕时代维持漕运、沟通河海的辉煌历史不曾远去,保护的使命也不会终结。
传承让世界看见中国决心
“我想做的不仅是传播音乐,而是以‘钢琴’为媒,向更多人介绍杭州,让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在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现场,钢琴演奏家郎朗这样说。去年3月,他受聘为“中国大运河·杭州形象大使”。
以钢琴为媒,今年的钢琴艺术节在郎朗的直接参与和号召下,汇聚全球优秀音乐人才,把国内外最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带到浙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和交流的高端平台。
许多国际钢琴大师也通过这次艺术节,认识了大运河。美国北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约瑟夫·班诺维茨来过中国很多次,对大运河早有耳闻,这次终于有机会领略大运河杭州段的风采:“美国有‘五大湖’,却没有一条贯穿整个国家的人工河流。大运河环境优美、历史气息浓厚,比我想象中要繁华很多。”
瓦内莎·拉塔什教授说:“英国的泰晤士河和中国大运河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古代都承载着交通运输的作用。河流是流动的乐章,优美的自然环境会孕育出许多佳作名篇。今年的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了解这条流淌着中华文脉的河流。”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那么舞蹈剧《遇见大运河》,便在向世界表明中国保护古老运河、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
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头,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再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自2014年5月首演以来,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遇见大运河》踏遍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又走出国门,遇见16万名观众……在向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触发人们对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思考。
浙江音乐学院大四学生、杭州姑娘盛洁雅参与了《遇见大运河》的演出。“我虽出生在杭州,对于大运河的认识却不够,是这部歌舞剧让我与大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我还发现,虽然国外观众不了解中国大运河,但是对它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遇见大运河》在埃及演出时,当地观众表示: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世界共通的主题,埃及的尼罗河也面临着相同的课题。
“艺术家的情感是共通的。这部舞剧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该剧导演、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也一样,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有520条运河,将近3000座城市璀璨的文明连接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大运河文化带依然存在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大运河“走出去”的过程,也正是把优秀经验“带回来”的过程。
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文化产业高端人才、资本、项目落户浙江,带动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和文化浙江建设。
利用让文化回归百姓生活
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时光流转,运河文化从未离生活远去。
2019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上,“大师课堂”走入杭州大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上千位观众现场聆听了郎朗、瓦内莎教授、约瑟夫·班诺维茨教授等带来的现场教学。
“家门口的大师课让我受益匪浅。瓦内莎教授教得非常仔细,脚踏板的轻重、每个音的抑扬顿挫、速度快慢,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抠’,而郎朗则强调音乐的‘色彩’,更注重在音乐弹奏上的表现力。”钢琴老师吴改告诉记者,她在这一次大运河钢琴艺术节上进一步开拓了眼界。
此次钢琴艺术节还举办了社区艺术周,组织钢琴家们走进社区、小学。借大运河之名,高雅艺术得以走出深闺,走入寻常百姓家。“杭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郎朗的钢琴启蒙老师、现年89岁的朱雅芬教授建议,音乐学院的师生不要关起门来搞艺术,而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希望青年学生以音乐为介质,多参加一些国内外交流活动,为推广中华文化尽一份力。”
范周也认为,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仍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对它们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大运河发展结合在一起。“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既有物理载体也有文化符号、精神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提升。”
在“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亦是一项“还河于民”的惠民工程。在进入“后申遗时代”的第五年,我们看到,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杭州段正在华丽转身,展现新的面貌——
一艘运河游船驶来,它运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装载着这座文化古城的悠悠历史;河边的咖啡馆里,三两年轻人依窗而坐,谈论着他们或远或近的梦想;不远处的广场上,一位追风少年玩着轮滑,他的身边,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闲适地散步……
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天,千年运河流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出波涛滚滚的文化记忆,流向我们无限向往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