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18小时
鏖战之后的平静美好
青山起伏、树木葱茏、竹木成海,河水不时泛起朵朵浪花。正是江南好时节,也是18岁的李心亭第一次进杭城。
事实上,这支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鏖战——渡江战役。
4月20日晚,夜色笼罩下,李心亭所在的华东二纵队十七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江面上一座名叫“木排洲”的小岛。
正是前一晚的夺岛成功,4月21日,中央发起了全线渡江的命令。晚上10点,渡江部队开始向长江南岸进攻。霎时,炮弹、照明弹映红了宽阔的江面,如同白昼,甚是壮观。30万大军渡船齐发,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这一仗打到第二天清晨,解放皖南的青阳县城。
渡过长江后,李心亭所在部队一路急行,途中得知南京解放全歼敌人,士气大振。
那时华东局急电,要李心亭所在的二十一军火速抢占杭州钱江大桥,解放杭州。接到命令后,他们便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赶往杭州。
5月3日拂晓,解放军六十二师一八五团已经抢占了钱塘江大桥。李心亭所在一八八团当日天黑时分从武林门码头上岸进入杭城, 队伍安排露宿在武林门的街头。
“当时国民党军已经如惊弓之鸟,溃不成军,稍微一接触就缴械投降。”李心亭没有想到这么顺利就进入杭州:“大家都累坏了,到了武林门原地休整的命令下达下来,好多战友把包一丢,倒头就睡。”
事实上,解放军对露宿街头早已习以为常,“到了晚上十点多,营长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告诉大家有地方住了。”这个地方是风景如画的西湖边——刘庄。
“我记得那时刘庄附近有个照相馆,还有个凉亭。四周古木参天,西湖里的水也清澈见底,还有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从湖滨到南山路、杨公堤再到刘庄,对杭州怀揣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好印象的李心亭一路看景,却怎么也睡不着了。天蒙蒙亮,他就和营长以及一个“乡党”在刘庄周边转悠了起来。
“没想到杭州这么美,能解放杭州是我的荣幸。”李心亭说,大街上,有工人、学生和市民在路两旁迎接。游行的人们乘车欢庆胜利,唱着“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时局未稳,战事繁多,部队在第二天就开赴更需要他们的战场,在杭州只停留了18小时。
这位1946年12月参军,1948 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淮海、渡江、南麻、临朐、诸城、三户山、三阳庄、高密、后蒋楼等重大战役,并立有战功的年轻战士,在杭州度过了他军旅生涯中平静而美好的18个小时。
一天改变一生
纸厂桥边的欢迎仪式
“来了,来了,解放军来了!”
5月3日一早,几个从街上回来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向大家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一听这话,9岁的孙继林招呼了几个同学,立刻飞快跑出华丰厂的大门,沿着工厂的矮墙,到大马路上去看个究竟,到底是不是真的来了。
果然,一列身穿黄军服、手持钢枪的军人,从瓶窑方向过来,一路往观音桥过去,通往武林门。他们的军装颜色黄不黄绿不绿,很粗糙,也有些破旧,都穿着草鞋。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胸前,都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质胸章。
解放军真的来了!
那天马路边站满了前来欢迎解放军的老百姓,大家情绪都很激动。“解放军是一个方队、一个方队走进来的,步伐很整齐,后面还有骑马的,陆陆续续走了好几天。”孙继林说。
与这些娃娃们不同的是,华丰厂造纸工人吴德奎约了同事吴定怡,两人偷偷跑到半里地外纸厂桥的水泵边,迎接着解放军的到来。出发前有人劝他们:“当兵的来了,你们还敢跑出去,多危险。”吴德奎笑笑说:“他们不同的。”
在吴德奎当时只有21岁的生涯里,曾有过多次被国民党欺负的经历,他在厂里进步青年那里听说过解放军的严整军纪以及对百姓的亲和,甚是向往。
“事实上,就在解放前几天,纸厂桥上还架了国民党军队的重机枪,枪口正对着桥正中间。”吴德奎回忆说,后来,重机枪偷偷摸摸地就撤走了。不久,解放军就来了。
当天,解放军就在孙继林租住的二层小楼里住了下来。“我们住二楼,他们住一楼。早上起来看见有十几个解放军挤在一楼客堂里面打地铺。”解放军住的两三天里,他们在门口埋锅造饭,连柴火也没有向老百姓拿,跟老百姓讲话,都客客气气。孙继林说:“房东奶奶告诉我们说,这就是解放我们中国的大功臣。”
据说,解放军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排和华丰厂的地下党一起,守护着这座百年老厂的平安。
这一天,对9岁的孙继林来说,影响一生。而吴德奎在1954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小伙伴吴定怡那天之后,就跟着解放军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总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