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
天竺路
在黄龙换乘的苏州香客(摄于2005年3月)
中天竺入口的赠香处
天竺上香古道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是位老杭州,在天竺路上住了20多年。说起天竺香市,他给我们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1
我是杭州人,1961年生在杭州,家在盐桥(现长庆街道)。
1989年,我离开杭州,在江苏出家,去上海佛学院、上海崇明广福寺,住了近十年后,我又回到了故乡。
1997年3月,我回到杭州城,确切地说,我住到了天竺路上,在这里一住20多年,
出家前,我是一名公交司机。1980年,我进了杭州公交公司,开7路车。那个年代,杭嘉湖一带的香客来杭州烧香,很多人进城第一站,是我接送的。
就说苏州吧。那时是走运河坐船进杭州的。傍晚时分,苏州上船,沿着运河,一路夜游,一觉醒来,第二天凌晨便到了杭州。
香客们都是一个村子一起来,每个村都有个跑前跑后的大管家,叫“香头头”。有些“香头头”会办事,提前订好车子,一个村子一辆车,我们准点开车子接。那时开的都是通道车,一车可以坐100多人,坐不下就站着,车里头站满。
人接上了,大多送到武林门,100多人下车,从武林门起步,往灵隐走。
香客中,最多的就是老太太,穿一样的蓝布衫,头戴花头巾,头上还要别上一朵塑料花,穿得漂漂亮亮。她们大年初一就往杭州赶,陆续到农历二月底,人才慢慢少下去。
从武林门到灵隐,这段路程可不近,走走很辛苦,这些老太太排着队,跟着“香头头”手里的小旗子走,就跟现在的导游带团一样的。
走累了,大家马路边上坐下,包里一掏,就开饭了。吃的是什么呢?冷粽子咬咬,要不掏出个搪瓷杯,里头有饭有菜。
武林门走到昭庆寺(现青少年活动中心),大伙儿还可以上船,西湖里荡荡,坐到茅家埠,下船,走上香古道,一路到天竺。
2
到了天竺,一早就烧香。他们烧的香很多都是“香头头”派了村里壮力,挑着担子带过来的。
担子里头,香一人高,蜡烛也有半人高。家里养蚕的、讲究的,寺里蜡烛烧起来,烧一半就灭掉,蜡烛带回家再烧,叫接香火。
香烧好,还要唱歌。
唱什么呢?肩上扛个担子,两头系着铃铛,手上一边敲,铃铛一边响,人一边唱。杂耍也有。一个村一个村地排着队,唱歌跳舞。
那时候的天竺香市,两个月里,来来往往有几百万人,很壮观。
尤其是正月里,整个天竺路上熙熙攘攘,什么叫摩肩接踵?这里就是。路上挤满人,走都不用走的,拥着就往前了。想推自行车?根本没法走,“叮叮叮”按车铃铛也没用。
中天竺门口的小桥上,人不小心都会被挤下去,掉进小溪里。
住在天竺路上的村民,趁势开了小店,卖香、蜡烛,也有卖小百货的,篮儿、筐儿、被面,还有脸盆,铝的、不锈钢的都有,那时候物资紧缺,香客们来了,脸盆五个、十个地往回买。
素面馆也开了不少,几块钱一碗面,也不讲究味道,生意太好了,只管烧就好了,吃的人不断。
3
1997年3月,我回到杭州,到中天竺法净禅寺做监院。我在中天竺待了10年,在寺院里提过一个要求——香客团来了,不管多早,开门!
寺院早上7点开门,但我知道,有些赶早的船,凌晨2点多进杭州,他们一路紧赶慢赶,三四点就到了天竺。这么辛苦,不能让人家在寺院门口等着。
也是那一年,中天竺有了对外接待,叫“香舍”,就是提供住宿、吃饭,很朴素,给香客们提供个方便。
你想啊,前一天夜里头坐船来的,下了船就赶路,到了天竺几个寺院都要转过来的,一家家跑,太累了,晚上就提供个方便,让他们睡到寺里。
上天竺地方大,能住上千人;中天竺、三天竺也有七八百人好住。一米的木板,两张板子一拼,就是个通铺,三四个人一起睡,五块钱一个人,和衣躺下就睡。
早饭也管,一块五管饱。午饭贵一点,以前是三块钱一个人,后来涨价了,五块钱,让他们吃顿热乎饭。
为了香客,中天竺还做了大名鼎鼎的“兰花干”,一块豆干上两面斜切数十刀,撑拉开来,像一条纸花,样子好看,卤起来也更多汁、入味。
每年过年,兰花干一天卖个三万多串不是问题。平常,很多爬山、拜佛的杭州人,也会专门来吃。
4
2007年,我去了灵隐寺,有个小发现——“咫尺西天”照壁这里,地上坐满人,就是不进灵隐寺。后来问问,他们舍不得门票钱,100多人一起来,到 “咫尺西天”拍张大合影,再派三五个代表买票进灵隐寺,就算来过了。
这几年,天竺路上的人慢慢少了起来。
我想想原因可能很多,比方说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头包个大巴车,天不亮出发,天亮就到杭州了,傍晚就坐车回去了。
所以,天竺路上路都走不动的景象,越来越少看到了。白天还好,有店铺开着还热闹的,晚上就会显得有点冷清。
但天竺香市还是在的。
以前,正月初一到二月底,外地来的香客团不断;正月初一到十五,平常喜欢初八、十八烧香的杭州香客也会来。
所以,正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里,人还是多的,还是看得到以前天竺香市热闹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