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天竺香市,今天开始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2-05 07:11   

天竺路上住了20多年的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给我们讲起有关天竺香市的故事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写给都市快报读者的新春祝福

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 摄影 朱丹阳

今天是正月初一,一年一度的天竺香市,从今天起开始了。

天竺香市,可能老杭州人都知道。它曾是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还曾是西湖春季最热闹的民间庙会。

在灵隐寺门口,“咫尺西天”照壁旁边,有一条很有韵味的路,叫天竺路,路边小溪潺潺,茶园满坡,民居散落其间,千年古刹“隐藏”在葱翠的林间……

香市时节,香客团身穿蓝布衫,肩挎黄布袋,脚穿青布鞋,头包花头巾,在天竺路上排着队缓缓前行,成为独特的一景。

最早,香市起于农历二月初二的花神节朝,尽于端午,香客云集成市。后来,香市渐渐不拘于特定的期限,每到节典便自成规模。

雍正《西湖志》卷四记载:“由下竺而进,夹道溪流有声,所在多山桥野店。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

过去的香市,以经营香烛及祭佛用品为多。后来,小贩们随处摆摊设铺,还供应日常的百货、素饭、小吃。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天竺香市逐渐冷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渐渐提高,旅游人群越来越多,香市随之再现。

2006年起,杭州对“天竺香市”进行了挖掘、恢复,再现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内涵。

现在,你去天竺路上逛逛,两边风景宜人,有茶馆、咖啡馆,还有民宿、素食餐厅,最神奇的是有五六家杂货店,让你一眼看过去就像回到了三四十年前。不锈钢脸盆、雨伞、竹篮儿,甚至还有晒被子时拿来啪啪啪敲打的小竹编……流传着民间朴素的生活记忆。

从爷爷辈就住在中天竺的老仰说,几十年过去了,香客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这些小店依然在。

新一年开始了,天竺路在等待着香市如期举行,传递出悠悠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住在天竺路上20多年的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在戊戌年即将告别、己亥年即将到来时,在灵隐寺佛前,提笔写下了送给都市快报读者的新春祝福,希望大家一年和顺、欢喜自在,正月里,有空到天竺路上走走哦。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

天竺路

在黄龙换乘的苏州香客(摄于2005年3月)

中天竺入口的赠香处

天竺上香古道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是位老杭州,在天竺路上住了20多年。说起天竺香市,他给我们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1

我是杭州人,1961年生在杭州,家在盐桥(现长庆街道)。

1989年,我离开杭州,在江苏出家,去上海佛学院、上海崇明广福寺,住了近十年后,我又回到了故乡。

1997年3月,我回到杭州城,确切地说,我住到了天竺路上,在这里一住20多年,

出家前,我是一名公交司机。1980年,我进了杭州公交公司,开7路车。那个年代,杭嘉湖一带的香客来杭州烧香,很多人进城第一站,是我接送的。

就说苏州吧。那时是走运河坐船进杭州的。傍晚时分,苏州上船,沿着运河,一路夜游,一觉醒来,第二天凌晨便到了杭州。

香客们都是一个村子一起来,每个村都有个跑前跑后的大管家,叫“香头头”。有些“香头头”会办事,提前订好车子,一个村子一辆车,我们准点开车子接。那时开的都是通道车,一车可以坐100多人,坐不下就站着,车里头站满。

人接上了,大多送到武林门,100多人下车,从武林门起步,往灵隐走。

香客中,最多的就是老太太,穿一样的蓝布衫,头戴花头巾,头上还要别上一朵塑料花,穿得漂漂亮亮。她们大年初一就往杭州赶,陆续到农历二月底,人才慢慢少下去。

从武林门到灵隐,这段路程可不近,走走很辛苦,这些老太太排着队,跟着“香头头”手里的小旗子走,就跟现在的导游带团一样的。

走累了,大家马路边上坐下,包里一掏,就开饭了。吃的是什么呢?冷粽子咬咬,要不掏出个搪瓷杯,里头有饭有菜。

武林门走到昭庆寺(现青少年活动中心),大伙儿还可以上船,西湖里荡荡,坐到茅家埠,下船,走上香古道,一路到天竺。

2

到了天竺,一早就烧香。他们烧的香很多都是“香头头”派了村里壮力,挑着担子带过来的。

担子里头,香一人高,蜡烛也有半人高。家里养蚕的、讲究的,寺里蜡烛烧起来,烧一半就灭掉,蜡烛带回家再烧,叫接香火。

香烧好,还要唱歌。

唱什么呢?肩上扛个担子,两头系着铃铛,手上一边敲,铃铛一边响,人一边唱。杂耍也有。一个村一个村地排着队,唱歌跳舞。

那时候的天竺香市,两个月里,来来往往有几百万人,很壮观。

尤其是正月里,整个天竺路上熙熙攘攘,什么叫摩肩接踵?这里就是。路上挤满人,走都不用走的,拥着就往前了。想推自行车?根本没法走,“叮叮叮”按车铃铛也没用。

中天竺门口的小桥上,人不小心都会被挤下去,掉进小溪里。

住在天竺路上的村民,趁势开了小店,卖香、蜡烛,也有卖小百货的,篮儿、筐儿、被面,还有脸盆,铝的、不锈钢的都有,那时候物资紧缺,香客们来了,脸盆五个、十个地往回买。

素面馆也开了不少,几块钱一碗面,也不讲究味道,生意太好了,只管烧就好了,吃的人不断。

3

1997年3月,我回到杭州,到中天竺法净禅寺做监院。我在中天竺待了10年,在寺院里提过一个要求——香客团来了,不管多早,开门!

寺院早上7点开门,但我知道,有些赶早的船,凌晨2点多进杭州,他们一路紧赶慢赶,三四点就到了天竺。这么辛苦,不能让人家在寺院门口等着。

也是那一年,中天竺有了对外接待,叫“香舍”,就是提供住宿、吃饭,很朴素,给香客们提供个方便。

你想啊,前一天夜里头坐船来的,下了船就赶路,到了天竺几个寺院都要转过来的,一家家跑,太累了,晚上就提供个方便,让他们睡到寺里。

上天竺地方大,能住上千人;中天竺、三天竺也有七八百人好住。一米的木板,两张板子一拼,就是个通铺,三四个人一起睡,五块钱一个人,和衣躺下就睡。

早饭也管,一块五管饱。午饭贵一点,以前是三块钱一个人,后来涨价了,五块钱,让他们吃顿热乎饭。

为了香客,中天竺还做了大名鼎鼎的“兰花干”,一块豆干上两面斜切数十刀,撑拉开来,像一条纸花,样子好看,卤起来也更多汁、入味。

每年过年,兰花干一天卖个三万多串不是问题。平常,很多爬山、拜佛的杭州人,也会专门来吃。

4

2007年,我去了灵隐寺,有个小发现——“咫尺西天”照壁这里,地上坐满人,就是不进灵隐寺。后来问问,他们舍不得门票钱,100多人一起来,到 “咫尺西天”拍张大合影,再派三五个代表买票进灵隐寺,就算来过了。

这几年,天竺路上的人慢慢少了起来。

我想想原因可能很多,比方说现在条件好了,村里头包个大巴车,天不亮出发,天亮就到杭州了,傍晚就坐车回去了。

所以,天竺路上路都走不动的景象,越来越少看到了。白天还好,有店铺开着还热闹的,晚上就会显得有点冷清。

但天竺香市还是在的。

以前,正月初一到二月底,外地来的香客团不断;正月初一到十五,平常喜欢初八、十八烧香的杭州香客也会来。

所以,正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里,人还是多的,还是看得到以前天竺香市热闹的光景。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摄影 朱丹阳  编辑:陈俊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