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记者 叶晨/文 林云龙/摄)
玉琮
游客观赏良渚古城复原建筑
良渚博物院外观
“目前小学组名额已经报满,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名额还有剩余。”昨天,杭州良渚博物院讲解员钱琴英告诉钱报记者,他们面向小初高学校学生推出的“博物馆的一天”寒假社会实践班活动一推出就报名火热。
寒假期间,良渚博物院的人气肯定也不低,如何来逛博物院,深入认识良渚文化?钱报记者特地邀请在馆内工作8年的博物院学术部夏勇老师做一回探馆顾问。
推荐阅读
告别BAT!迎来全新ATM格局 中国新互联网三巨头杭州占两家
杭州胡老板回老家给全村老人发红包 每人1000元 发了206个
寒假能体验讲解员
参观还有良渚小猪送福
同学们在上课时间课业繁忙,很少有时间能好好来博物院逛一逛,更别说在博物院呆上一天,体验志愿者的活动了。寒假期间,良渚博物院开设了社会实践班,让同学们可以体验一下在博物院的工作生活。
钱琴英说,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良渚博物院内的体验并不一样。“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认识梅子树、柳树、杉树、桃树等现生植物,并对良渚地区的湿地环境和物种演变做大致的了解;同时,学习讲解员礼仪,并体验向游客讲解展览的工作。而高中生就会让他们来试试设计展厅。”
实践班活动时间:2月14日至2月16日;咨询和报名方式:0571-88773875。
另外,过年期间到良渚博物院参观,馆方还安排了“豚豚报喜”良博小猪送福活动,时间为2月5日至2月10日的每天上午10:00和下午1:30,孩子们只要在博物院大厅完成小任务,就有机会得到良渚小猪发的福袋礼包。
从良渚人“挑住所”看起
他们真的非常讲究
去年6月25日,在经过315天陈列改造后,良渚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按照业内讲法,“从良渚文化专题博物馆转为良渚遗址专题博物馆,即从考古学文化专题博物馆转为遗址专题博物馆。”两者的不同,既体现在陈列文物的数量差异,也体现在布展理念上。
历史上一座城市的建成,往往是先形成聚落,再扩大规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但良渚不是。“近年的考古成果都证实,良渚古城的建立具有先见性规划,当时的人们事先在距离现今古城10公里左右的地方修了水坝,然后才着手建设古城。另外,良渚文化崇尚玉石,所以古城特别选在了一个靠山的位置修建,方便取石料、玉料、木料。”夏勇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古代良渚居民在“挑住所”方面真的非常讲究。
考古专家可以从若明若暗的古代遗址和零碎生涩的残存文物中,推断出历史的脉络;但普通游客不行,这就需要良渚博物院将新的发现梳理成展览,以尽量准确、简明、直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现在你既能在馆内看到最新的考古成果,也可以借助馆内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3D打印等方式,从自然环境变迁、古城系统、玉器为载体的礼制系统等多角度地了解良渚人的昔日生活。”夏勇介绍。
看几千年食物变迁史
原来浙江人自古就是吃货
提到良渚遗址,自然会联想到代表性的玉器文物。不过,玉器毕竟主要用于贵族集团内部明确各自身份地位,能够养活整座城的人,良渚必然有它的生产模式。
夏勇告诉我们,除琢玉之外,在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种植、家畜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等手工业生产也都逐渐步入了专门化、体系化。
当你走进良渚博物院的第一个展馆——水乡泽国,就更能发现,阳春白雪的玉文化背后,良渚遗址原来藏着那么多烟火味十足的“冷知识”。
展柜内陈列着先民们的耕种工具、狩猎工具和碳化后的稻米、捕食的动物骨骸。专家通过此类考古发现分析得出,那时候稻米已经成为良渚人重要的粮食组成部分,他们也会采摘种植其他谷类和水果,而猪肉是他们主要的肉食组成(不过,现有考古发掘和检测方法只能测出良渚人吃的肉类中,猪肉占比较高,暂不清楚他们整个饮食结构)。
近年的考古证实,这批奉行不素主义的“浙江人”为了能“随时”吃到猪肉,甚至会畜养家猪。“不过,良渚人养的猪和现代猪不一样,那是驯化后的野猪,你可以从陈列的骨骸看出,它们的下颚骨还很发达,和野猪类似,我们称之为‘原始家猪’。”说完,夏勇又指指展览窗里的一幅家猪驯化的演化图。在图中,野猪的头身比例差不多是7:3,现代家猪是3∶7,良渚时期的原始家猪差不多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等身猪”成为了现代人认识、了解浙江大地几千年来食物变迁史的一部分。
良渚古城“垃圾场”
其实是考古队发掘宝藏的地方
大气的玉琮、精美的玉钺、圆润的玉璧,再加上种类繁多的各种玉礼器等,良渚博物院的玉魂国魄展厅向游客展现的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玉器文明。
从做工、数量等角度考量,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完善的用玉制度,也有了明显的宗教神权色彩。比如在展厅的尽头,一块数字屏便以卡通片的形式,为游客讲述良渚时期玉器上神徽像的神人、兽纹的演变过程和代表意义。
这些玉器,很多来源于良渚遗址中赫赫有名的反山墓地。曾经亮相《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玉琮王,正是出自反山墓地的12号墓。
不过,你知道除了陪葬品云集的墓葬,考古人员还对遗址的哪些地方兴趣浓厚吗?当时良渚古城中居民们的“垃圾场”,或许算作一个。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大致可以推出,良渚古城在繁荣时期可能最少也有9000人。除了王族和贵族,在城内劳作的大多是手工业匠人,古城内的河道,得益于淤泥含水量大、缺少氧气,许多陶器、漆木器、骨角牙器等保存完好,这些对于了解新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进程,还原当时制作工艺、流程,都有极大的帮助。”夏勇表示,考古也很重视古人生活生产的遗留品,“要不是现代有更多元的记录手段,那么或许几千年后杭州的垃圾填埋地也是后代了解我们的一个窗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