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建国路的缩影,从建国北路到建国中路,都是些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只有这里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浙江豪懿健康产业投资管理集团常务副总裁杨超说。
建国南路出过不少名医,清末民初时,妇科圣手何嘉琳的祖父何九香,就在建国南路石牌楼开设私人诊所。
老杭州知道,“何氏一家门,四代出名医”,何氏四代专精于妇科病诊疗,一个家族从清末至今搭了160多年的脉。
1937年,杭州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何氏第三代传人何穉香举家迁往上海避难。
新中国成立对何氏一家影响甚广。上世纪90年代初,医生很难取得行医执照,需要几个很有名的医生联名推荐。解放后,医疗行业的制度不断规范,从前的模式要改变,何氏第三代传人就在杭州广兴联合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的前身)组建了妇科团队。
上个世纪50年代,何氏的石牌楼私人诊所被收归国有,之后几年都用作民宅,何氏一家便在中医院悬壶济世。
直到前几年,上城区在中医街上请进了不少老中医,“何氏妇科”才又回到了建国南路。
家住建国路上的孩子
放学后爱去贴沙河里游泳
私人医院搬走后,建国南路石牌楼变成了浙江省轻工业厅宿舍。
60多年前的一天,岳先生一家搬进了石牌楼42号,看着眼前的砖瓦房、水泥墙,年少的岳先生开心得不得了,因为那时候城里的房子大多是木头造的。
“我们周围都是低矮的民居,我们住的院子有两层楼,共4个房间。我还记得院子里有一个天井,四四方方的,十分亮堂。房子也很开阔,一家7口住一点都不挤。”岳先生回忆,“院子与隔壁是打通的,我常常去邻居家玩。”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连小商店都没有,玩什么呢?
“出去玩呗,建国路的最南端离城河很近,就是现在的贴沙河,我们几个要好的常去河里游泳,从家走过去只要六七分钟。”
除了贴沙河,附近还有东河、解放桥、横河公园,小孩子们摸鱼、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那个时候上学也方便。建国初期,初高中之间的区别被废除,初级教育的长度也从6年缩减到5年。这部分规划在1951年10月的《关于学校制度改革的决定》中体现出来,并且基本得到了实施。
1951年,蕙兰中学与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合并,在蕙兰中学原址(上城区建国中路70号)成立了杭州第二中学。1953年,杭二中被定为杭州市重点中学。1963年,被浙江省教育厅定为直属实验中学。
岳先生在建国路住了将近20年,据他回忆,那个时候的建国路算是很繁华的地段,建国南路风景独好、建国中路是干部子弟居住的地方、建国北路人来人往,而不论住在建国路的哪一头,去杭州解百、浙医二院、市三医院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