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教育,一直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07:26   

教育的方法一直在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变

“我觉得,儿子这一代人比我们要幸福,他们真的是长在了一个好时代。”邵俊笑着说,自己小时候老惦记着吃的东西,家里只要有一点吃的,绝不会过夜,“现在的小孩,从来不惦记吃的,他们不会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里都备着,吃不完。”

只不过,原来放养式的教育变了。邵俊说,时代在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教育变化一目了然,并走在了改革前列。“我记得一个数据,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只有4.7%;而到了2018年,浙江的录取率在全国是领先的,2017年的录取率是93.4%。”邵俊说,当年自己高考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了儿子这一代,社会文化水平普遍提升,考大学变得相对容易。

家庭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高,每个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以前哪怕读个普通大学,肯定有铁饭碗;现在读个本科不算啥,大家都争着要考重点大学。”

不过,无论怎样改变,教育总是能够最直接地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对于儿子的教育,邵俊一直抓得很紧。他给儿子报了好几个培训班:跆拳道学了三年,学吹笙学了两年,还有数学、英语的培训。“我小时候放学后,做完作业就做家务,生煤炉烧饭做菜,什么都得做。现在的孩子,偶尔拖个地、洗个碗,都跟破天荒似的。”

让邵俊欣慰的是,儿子蛮争气的,他读小学时是数学课代表,儿子现在是班长,要强上一头。

站在自家的阳台上,邵俊静静地往下看着,他的思绪又回到了20多年前,那里全是平房,一个个墙门,一个个小伙伴在小巷子里钻来钻去。

如今,一条高架通南北,高楼大厦遍地起。

不变的,是紫阳山下的那所小学堂,读书声穿墙而出,依然朗朗。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梁建伟  编辑:郑海云
返回
一家三代和他们的百年母校现在,大学毕业的邵俊不得不很努力地学习小学的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有难度,很多题我做不出,会让儿子取笑。奶奶戴胜仙是1945年出生的,她在1958年毕业于紫阳小学。”这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杭州紫阳小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