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教育,一直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07:26   

每个年代

有不同的求学故事

奶奶戴胜仙刚上学那会儿,杭州解放没多久,想要读书并不容易。“那时候的小学,教室少,想要读书的孩子多,学校就实行半日制,上午一波孩子上课,下午换另一波孩子。”奶奶说。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杭州很普遍,“那时候每户人家的孩子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六七个孩子,学校资源不够用,只能采取这种轮换制。”

轮到邵俊读小学时,半天制早已取消,小学改成了五年制,“我读小学时,学校位置和现在没啥变化,山上的教学楼是平房,读二年级时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那个年代,孩子基本是放养的,“读书的事家里人不太管,孩子普遍比较野。我们学校有个后门,一下课我们就翻墙跑出去,门外就是紫阳山,山上有很多好东西,野苹果、野枣子、酸咪咪草,还有野笋,现在想起来满满的都是回忆。”

小学毕业时,家里从深圳买回一台电视,那可是稀罕物。“刚好要考初中,家里怕影响我学习,把电视放到了别人家,只有周末才允许看。”邵俊说。那个年头,小升初的氛围远没有现在这般紧张,“上学全都是自己走路去,所以离家近成了选择学校最主要的条件。我读的杭四中,就在马路对面,走路十分钟就能到。”

奶奶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她说:“晚上还要跟着大人到半山去买便宜点的蔬菜,到乡下买杂粮掺在饭里吃……”

这样的日子,讲给10岁的邵晟杰听,他就好像是在听“天书”。小孩子根本无法想象,会有人家拿难以下咽的糠饼当主食。

1991年,邵俊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毕业,进了浙江丝绸进出口公司工作。他还记得,当时一个月基本工资74元,加上补贴、奖金有200多元。工作两年后,随着经济发展,他的工资一下子飞涨到约2000元。

“大概从那时起,老百姓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邵俊说。对此,戴胜仙最有发言权。她是一位人民教师,1972年月工资32元,之后近20年涨得不多,到2000年涨到了1000多元。现在退休了,退休工资每月也有6000多元。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梁建伟  编辑:郑海云
返回
一家三代和他们的百年母校现在,大学毕业的邵俊不得不很努力地学习小学的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有难度,很多题我做不出,会让儿子取笑。奶奶戴胜仙是1945年出生的,她在1958年毕业于紫阳小学。”这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杭州紫阳小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