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从10月15日拱墅区首个阳光老人家——拱宸桥街道“阳光老人家”开业,至今已有19家“阳光老人家”在拱墅区内迅速铺开。而这19家的背后大多都面临老旧小区的局限性,养老服务体系能力对比之下显得相对不足。
因此,各个社区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实际拓展服务内容便成了破题的关键。而在统一的标识、线上信息平台、功能区块划分、志愿者队伍等设置下,每个“阳光老人家”又各具特色更成为了该项目的亮点之一。
例如,小河街道以自家客厅为原型,设置日常接待、沟通交流、老年卡申办领取等功能;半山街道首创符合二十四节气的适老化营养配餐标准,并实行配送餐上门;大塘巷以“公羊会老年大学”为依托打造“乐养中心”;桥西社区、大塘巷社区等6家“阳光老人家”站点则增设康复器具租赁等功能。
据悉,接下来拱墅区将继续推进建设“阳光老人家”,实现老旧小区站点全覆盖,以点带面,将“盆景”做成“风景”。
余杭区 把助餐服务做到老人心坎上
几天前,一封感谢信寄到了余杭街道办事处。寄信人是家住余杭街道小城之春的张良鸿老人,他要感谢和表扬的是所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
信的大致内容是:“大雪天,余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不顾严寒,连续三天(12月8日、9日、10日)为辖区内众多高龄空巢老人送餐上门,以免他们到食堂吃饭时摔倒,温暖了老年人的心,谢谢他们!”
据了解,张良鸿今年85岁,儿女都不在身边。今年9月,余杭街道市民客厅启用后,为了方便,自己便和老伴每天到市民客厅一楼的老年食堂里就餐。这个月8日开始,余杭下起了大雪,当张师傅正愁着外出不方便时,市民客厅的工作人员就已主动打电话告知将送餐上门。
“没想到,实在是没想到!市民客厅的服务真周到啊。这几天不仅准点上门送餐,还给我们加了几个菜。而且饭到手的时候都还是热的,实在是太感谢他们了。”张师傅说。
市民客厅负责人叶燕飞表示,老年食堂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对一些特殊家庭会长期上门送餐,在大雪天气这几天,就扩大了服务范围,向20余户独居老人提供了送餐服务。
其实,市民客厅的例子只是余杭区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8年11月底,余杭老年助餐服务覆盖了20个镇街、344个村社区,每天为老助餐服务22395人,占到全区老年人口的近10%。
为保证不同类型的居民住宅区和老年人群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助餐服务,今年余杭通过以各镇街为主体的主动创新、个性化试验,已逐步形成了村(社区)老年食堂、中心食堂+助餐点、养老机构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助餐、依托电话微信开展智慧助餐五种助餐模式。
为了打通助餐由村社区向居家延伸的“最后一公里”,余杭区积极探索“互联网+助餐”服务模式。这里的互联网其实并不是手机APP、外卖点餐等听上去高大上的操作。考虑到辖区内老年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多不会使用手机APP的实际情况,余杭从实际出发,通过老人家人或者本人、照料中心服务人员、村社工作人员,采取电话、微信群、QQ群预订等方法,提前一天统计次日堂食及需配送人数。
“我们的互联网订餐方法虽然土一点,但确实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余杭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还将连通市民卡进行统一结算,来进一步强化助餐服务,目前已完成初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