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记者 王然 王岚 通讯员 蒋喜燕 陈洁)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让老年人过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6月,杭州确定了2018年度市级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项目,涵盖老年助餐、居家照料、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等各领域。
年底已至,这些项目开展得怎样?哪些项目推进显著?近日,养老创新项目评审结果出炉,西湖区的打造“互联网+”老年助餐体系项目、拱墅区的老旧小区“阳光老人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余杭区的探索惠老助餐服务余杭模式项目崭露头角,分获前三名。
西湖区 积极打造“互联网+”老年助餐升级版
上周,家住西湖区古荡街道嘉绿苑社区的蔡大妈从“饿了么”外卖小哥手中接过中饭。她一手拿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坚持要送外卖小哥出门,开心地说:“这菜饭送来得真快,这么冷的天还热乎乎的!”
蔡大妈是高龄空巢老人,是街道社区需要重点关照的对象。为了让困难、失能、孤寡老人方便吃上可口的饭菜,通过与“饿了么”合作,街道老年食堂准备好饭菜,接着由外卖骑手送餐上门。
据悉,西湖区老年食堂外卖服务,已在北山、灵隐、文新、古荡4个镇街开展,要求骑手在半小时内完成送餐,日均配送量达200余份。对于低保户、失能、高龄、孤寡独居等老人实行免费配送。每餐配送费4元,由区财政纳入助餐网点年度运行补助。
除了点餐送餐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西湖区在助餐结算方式上也推陈出新。在北山街道,原本用于防走失的智慧黄手环,多了支付功能。来到老年食堂,亮出手环,“叮咚”扫一下二维码,一荤三素共八元,用餐的钱直接支付。而需要送餐上门的老年人同样可以用手环结算,只需助老员的手机碰一下手环,就能直接扣饭钱。
在区级服务补贴发放比重较大的双浦镇,则接入市民卡充值结算。截至12月,已在双浦镇18个村、20家老年助餐网点进行试点,为571名区级服务补贴对象市民卡充值15.89万元。而在老年助餐网点,配备上了第一代刷卡机具,老年人可通过市民卡在助餐网点和送餐员机具上进行刷卡买单,不用再办食堂饭卡,用餐更方便了。
民以食为天。西湖区作为启动老年助餐工作较早的城区,已有经民政、市场监管备案的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115个,基本实现老年助餐网络和服务全覆盖,通过这一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一网覆盖”“一键助餐”“一卡结算”的助餐运行模式和“多点供给”“多线响应”“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
拱墅区
老旧小区连开19家“阳光老人家”
“真过瘾,今天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呀。没想到如今社区在室内也能搞这种大型活动,不用在室外吹冷风,真好!”
12月19日,在小河街道“阳光老人家”,由拱墅区大川社区服务发展中心举办的阳光老人首届才艺展示大赛海选活动正在这里举行,60支团队的精彩演出让台下的观众大饱眼福,直呼过瘾。此外,这儿宽敞崭新的活动场地更是让居民张阿姨感慨不已。
其实,这个让不少人纷纷点赞的活动场地,早在两个月前都还未投入使用。但开业之后,这个占地面积2100余平方米,“衣食住行医护闲”一一俱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瞬间俘获了不少老人们的心,成为了“老人第二个家”,更打造成了拱墅区的一个金字招牌。
据悉,从10月15日拱墅区首个阳光老人家——拱宸桥街道“阳光老人家”开业,至今已有19家“阳光老人家”在拱墅区内迅速铺开。而这19家的背后大多都面临老旧小区的局限性,养老服务体系能力对比之下显得相对不足。
因此,各个社区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实际拓展服务内容便成了破题的关键。而在统一的标识、线上信息平台、功能区块划分、志愿者队伍等设置下,每个“阳光老人家”又各具特色更成为了该项目的亮点之一。
例如,小河街道以自家客厅为原型,设置日常接待、沟通交流、老年卡申办领取等功能;半山街道首创符合二十四节气的适老化营养配餐标准,并实行配送餐上门;大塘巷以“公羊会老年大学”为依托打造“乐养中心”;桥西社区、大塘巷社区等6家“阳光老人家”站点则增设康复器具租赁等功能。
据悉,接下来拱墅区将继续推进建设“阳光老人家”,实现老旧小区站点全覆盖,以点带面,将“盆景”做成“风景”。
余杭区 把助餐服务做到老人心坎上
几天前,一封感谢信寄到了余杭街道办事处。寄信人是家住余杭街道小城之春的张良鸿老人,他要感谢和表扬的是所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
信的大致内容是:“大雪天,余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不顾严寒,连续三天(12月8日、9日、10日)为辖区内众多高龄空巢老人送餐上门,以免他们到食堂吃饭时摔倒,温暖了老年人的心,谢谢他们!”
据了解,张良鸿今年85岁,儿女都不在身边。今年9月,余杭街道市民客厅启用后,为了方便,自己便和老伴每天到市民客厅一楼的老年食堂里就餐。这个月8日开始,余杭下起了大雪,当张师傅正愁着外出不方便时,市民客厅的工作人员就已主动打电话告知将送餐上门。
“没想到,实在是没想到!市民客厅的服务真周到啊。这几天不仅准点上门送餐,还给我们加了几个菜。而且饭到手的时候都还是热的,实在是太感谢他们了。”张师傅说。
市民客厅负责人叶燕飞表示,老年食堂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对一些特殊家庭会长期上门送餐,在大雪天气这几天,就扩大了服务范围,向20余户独居老人提供了送餐服务。
其实,市民客厅的例子只是余杭区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8年11月底,余杭老年助餐服务覆盖了20个镇街、344个村社区,每天为老助餐服务22395人,占到全区老年人口的近10%。
为保证不同类型的居民住宅区和老年人群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助餐服务,今年余杭通过以各镇街为主体的主动创新、个性化试验,已逐步形成了村(社区)老年食堂、中心食堂+助餐点、养老机构助餐、社会餐饮企业助餐、依托电话微信开展智慧助餐五种助餐模式。
为了打通助餐由村社区向居家延伸的“最后一公里”,余杭区积极探索“互联网+助餐”服务模式。这里的互联网其实并不是手机APP、外卖点餐等听上去高大上的操作。考虑到辖区内老年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多不会使用手机APP的实际情况,余杭从实际出发,通过老人家人或者本人、照料中心服务人员、村社工作人员,采取电话、微信群、QQ群预订等方法,提前一天统计次日堂食及需配送人数。
“我们的互联网订餐方法虽然土一点,但确实是当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余杭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还将连通市民卡进行统一结算,来进一步强化助餐服务,目前已完成初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