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黔携手共争先——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纪实之协作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13 08:14   

在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块,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在安置楼旁将改建3500平方米的服装厂房,并新建16000平方米的钢构厂房。徐明凤现在的工厂就在这对面。“我们从杭州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等学成归来后,就扩大产能,在安置区块设立新厂。”

徐明凤工厂大部分工人,都是扶贫安置的移民。“以前,山里挣不到钱,就出去打工。现在不仅有了电梯房住,还能在家门口打工,照顾到孩子。”40岁的吴景爱说,上个月她挣了3187元。“干活是计件,多劳多得,比外面打工强多了。”她一边说话,一边熟练地拿着布料放在缝纫机上。华鼎—天柱服装产业合作计划产业工人培训班也将于近期开班,已有超过500人报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00多人。

携手奔小康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帮扶合力。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块建成的“扶贫工厂”,年底前华鼎集团要在天柱县建成3个,解决5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

自强者恒强。对口帮扶,根本上还是要把信心扶起来,把志气扶起来,把精神扶起来。在东西扶贫协作中,杭州通过加强对帮扶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

“黔东南地区要想站起来、赶上来、走得远,必须抛弃‘等靠要’思想,让每一个黔东南人成为自立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活力的主体,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更有信心,通过集中攻坚实现脱贫。”黔东南州扶贫办副主任陈晔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选派到黔东南挂职的杭州干部,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当地发动干部群众,“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

作为第三批到黔东南挂职的杭州干部之一,陈晔挂职期间,几乎跑遍了全州16个县市的246个街道和乡镇。如今,3年挂职期将满,即将离开黔东南回杭州。“3年前,黔东南还没有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全覆盖。沪昆高铁、云贵高铁、广深高铁,更是将黔东南与外界连接起来了,黔东南未来会更好。”3年来,陈晔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黔东南每天的新变化、新发展。

扶贫协作催生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空间交换拓展新的空间,黔东南的变化,就是生动答卷。

记者手记

优势互补“1+1>2”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意义,远不止是经济和物质层面。扶贫协作也不是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给钱给物、建项目、交钥匙”,而是更强调政府搭台、市场对接,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有政府的引导、搭台,更有企业的合作共赢,资金、技术等诸多要素的配置。

当西部偏远的山区里迎来了杭州企业家、工程师……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西部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进而力争“弯道超车”。

思想观念的撞击、社会治理方法的交汇、产业发展路径的碰撞,给黔东南带来的新理念、新观念,比单纯的项目、投资,更有长远意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市还编制了《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协议》,构建了高效流畅的对口帮扶机制,杭州市13个区(县、市)和30余个市级部门实现了对该州各县市和部门对口帮扶的全覆盖。来了不久,姚伟明就结合实际开出“剑河所需”和“杭州所能”两张清单,探索出“剑河·淳安”劳务协作工作模式,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搭建政府、企业、劳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2013年杭州与黔东南开展对口帮扶以来,52名像姚伟明这样的杭州挂职干部,每到一处,都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帮扶对象鼓信心、出点子,激发他们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