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黔携手共争先——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纪实之协作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13 08:14   

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项目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食用菌产业园项目。记者 郑承锋 摄

“援黔为什么?在黔干什么?离黔留什么?”今年8月,淳安县委组织部长姚伟明带着这样的思考,到黔东南挂职剑河县副县长。来了不久,姚伟明就结合实际开出“剑河所需”和“杭州所能”两张清单,探索出“剑河·淳安”劳务协作工作模式,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搭建政府、企业、劳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

2013年杭州与黔东南开展对口帮扶以来,52名像姚伟明这样的杭州挂职干部,每到一处,都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帮扶对象鼓信心、出点子,激发他们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批批杭州干部纷纷把帮扶地黔东南作为第二故乡竭尽全力帮扶,一批批黔东南干部和企业前往杭州学习经济发展的本领,你来我往中,杭黔两地感情日笃。

“走出去”

眼光变了,天地就大了

剑河县革东镇屯州村张德昌,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能有机会去杭州工作。

“杭州是电视里看到过的好地方哦。政府推荐的公司,我心里踏实,而且还包吃包住,有五险一金,一个月还能挣4000块钱呢。”张德昌笑着招呼到他家回访的剑河县人社就业局副局长陈念淮,要请陈念淮喝一杯苗家米酒。

“米酒就不喝了,你给亲戚朋友宣传宣传我们的政策,让大家有机会多出去看看。眼光变了,天地就大了。”陈念淮笑着说。

今年8月底开始,浙江新联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剑河县,成为黔东南州引进的首家以东西部劳务输出为主业的劳务公司。“我们打破了原先单纯依靠政府推动的传统做法,引入服务公司参与东西部劳务协作,发挥其市场、经验、资源、岗位等优势,拓展劳务协作渠道。”姚伟明说,淳安和剑河两地人社部门在剑河设立“杭州淳安职业介绍窗口”,委托浙江新联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运行,让剑河劳务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岗位信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黔东南州依托在杭州建成的州县“1+16”劳务联络工作站,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积极组织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到杭就业。今年以来,全州组织劳务输出到杭州2064人。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推行县市结对,确立扶贫项目,选派大批干部……五年来,杭州通过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杭州市还编制了《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协议》,构建了高效流畅的对口帮扶机制,杭州市13个区(县、市)和30余个市级部门实现了对该州各县市和部门对口帮扶的全覆盖。

来自杭州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黔东南,扶贫协作之花傲然绽放。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暖人心,一项项增收产业快速发展,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引进来”

形成大扶贫格局

“这些布料都是机器裁的吗?”“一台机器一个人,是不是相当于每人负责一道工序”……一群好问的“学生”,走进了余杭区的华鼎集团生产车间,近距离体验服装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模式。他们是来自黔东南州天柱县的三个创业团队,徐明凤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华鼎结合天柱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输出管理、技术、设备和人才,并提供订单支持,与政府共同培育打造服装加工“扶贫工厂”,带动天柱服装产业起步发展。

在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块,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在安置楼旁将改建3500平方米的服装厂房,并新建16000平方米的钢构厂房。徐明凤现在的工厂就在这对面。“我们从杭州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等学成归来后,就扩大产能,在安置区块设立新厂。”

徐明凤工厂大部分工人,都是扶贫安置的移民。“以前,山里挣不到钱,就出去打工。现在不仅有了电梯房住,还能在家门口打工,照顾到孩子。”40岁的吴景爱说,上个月她挣了3187元。“干活是计件,多劳多得,比外面打工强多了。”她一边说话,一边熟练地拿着布料放在缝纫机上。华鼎—天柱服装产业合作计划产业工人培训班也将于近期开班,已有超过500人报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00多人。

携手奔小康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帮扶合力。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块建成的“扶贫工厂”,年底前华鼎集团要在天柱县建成3个,解决5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

自强者恒强。对口帮扶,根本上还是要把信心扶起来,把志气扶起来,把精神扶起来。在东西扶贫协作中,杭州通过加强对帮扶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

“黔东南地区要想站起来、赶上来、走得远,必须抛弃‘等靠要’思想,让每一个黔东南人成为自立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活力的主体,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更有信心,通过集中攻坚实现脱贫。”黔东南州扶贫办副主任陈晔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选派到黔东南挂职的杭州干部,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当地发动干部群众,“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

作为第三批到黔东南挂职的杭州干部之一,陈晔挂职期间,几乎跑遍了全州16个县市的246个街道和乡镇。如今,3年挂职期将满,即将离开黔东南回杭州。“3年前,黔东南还没有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全覆盖。沪昆高铁、云贵高铁、广深高铁,更是将黔东南与外界连接起来了,黔东南未来会更好。”3年来,陈晔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黔东南每天的新变化、新发展。

扶贫协作催生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空间交换拓展新的空间,黔东南的变化,就是生动答卷。

记者手记

优势互补“1+1>2”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意义,远不止是经济和物质层面。扶贫协作也不是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给钱给物、建项目、交钥匙”,而是更强调政府搭台、市场对接,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有政府的引导、搭台,更有企业的合作共赢,资金、技术等诸多要素的配置。

当西部偏远的山区里迎来了杭州企业家、工程师……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西部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进而力争“弯道超车”。

思想观念的撞击、社会治理方法的交汇、产业发展路径的碰撞,给黔东南带来的新理念、新观念,比单纯的项目、投资,更有长远意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市还编制了《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协议》,构建了高效流畅的对口帮扶机制,杭州市13个区(县、市)和30余个市级部门实现了对该州各县市和部门对口帮扶的全覆盖。来了不久,姚伟明就结合实际开出“剑河所需”和“杭州所能”两张清单,探索出“剑河·淳安”劳务协作工作模式,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搭建政府、企业、劳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提高就业水平,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2013年杭州与黔东南开展对口帮扶以来,52名像姚伟明这样的杭州挂职干部,每到一处,都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帮扶对象鼓信心、出点子,激发他们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