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民乐,67岁,沪杭线资深乘客
往返沪杭:带去土鸡蛋捎回肥皂条
67岁的丁民乐曾经在杭州城站铁路招商部门工作。他是最早经历沪杭双城生活的那一批人,而城站则是他双城生活的见证者。
丁先生到杭州城站火车站工作是1974年。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他成了沪杭线的资深乘客。“因为我父母的家在上海,爷爷奶奶的家在杭州,后来我的小家庭也建立在杭州。”丁先生说,“我就成了我家的专用快递员,经常往返于上海和杭州。每次都从城站走,因为这是唯一的铁路客运站。”
一只小竹篮,就是当年他的行李箱。那时候,上海到杭州远没有今天方便,火车还在烧煤,单趟要四个多小时,一次来回起码八个小时。
去上海的时候,丁先生经常拎着一篮子的农副产品,比如土鸡蛋等,“四十年前就这么从乡下收集鸡蛋带进城,再带去上海。”
“秋天到了,我放上杭州西溪盛产的火柿,还有黄岩的蜜桔……春天到了,篮子里就会换成带着黄泥的春笋。我妈妈一直说杭州的江米年糕比上海的好吃,我也经常从菜场买好带去。”
从上海带回来的则是各种工业产品:洗衣服的碱性条状肥皂,大家俗称臭肥皂的,还有整封的火柴以及香烟等。“那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家里不够用。好在上海的家里提前迈入煤气时代,对火柴的需求大大减少,杭州的家里还在发煤炉,需要火柴。”丁先生说。
在物流不甚发达的上世纪70年代,丁先生和亲属们就是这样互相扶持着,让彼此的生活充满温馨。
本报记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