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个
按照国际标准修复的古塔
修缮方案,是郭黛姮根据杭州特点做的。
杭州,是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六和塔又在钱塘江边,风大、潮湿,环境对它损伤蛮大。
大修前,郭黛姮带着学生,一层层排查,看哪些东西要更换,哪些东西要保留。
漏水严重,瓦片揭开,屋面下有很多木望板都霉成粉了,有些木椽也已腐朽,要换掉。用什么木头替换?六和塔以前用什么木头还是用什么木头!
找来一批南方巧匠,让本地人的看家本事拿出来,木头不刷现代油漆,全部用南方传统的桐油,既防水又透气。再加药物处理,防虫。
那一次的修缮,细到什么程度?
郭黛姮说,每一扇木窗子,窗子外头涂一层桐油,防水;窗子里头不涂,留给它透气。
脚底下踩的木板有裂缝了,算一下,缝隙是不是影响到安全,不影响的话,就都留着。
每一根木柱有多长、多粗,数字要很精确。郭黛姮说,那一年过年,学生交上来的测量数据,她看着觉得有些不对。学生都放假回家了,她就自己飞到了杭州,大年初三,自己去量。
年初三一早,跑到六和塔,工人也放假了,只留了个看门的,看见她,怎么说都不信是来测量的。
后来,看门人把她放进去说“你去量吧,门我锁了,等傍晚回来再放你出来”。郭黛姮就进了六和塔,大年初三,在塔里量了一天。
那一次,大修后的六和塔完整保留了清代模样,至今塔里很多木板,都还是清代的。
它是国内第一个按照国际文物遗址修复通行惯例——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标准,修复的古塔。
在工程结束后,杭州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学习班,各地文保专家都来学习。
现在的六和塔
任何部位移动0.01毫米
都能被传感器及时监测到
站在866岁的六和塔前,郭黛姮说,等到国庆节那一天,她就82周岁了,但和六和塔比起来,还是“小年轻”。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一直陪着郭黛姮,“保证”说,“2013年,六和塔又修缮了一次,还是没有大动干戈,留下来的还是老样子。”
2013年,六和塔又一次做保养维护工程。
那次修缮共花了343天,全都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秉承了郭黛姮当年“不改变原状、最低干预”的理念。
趁着修缮,六和塔还装上了“体检仪器”。
一套精密监测设备,在塔身上装了65个小棱镜,地面上有4个监测点,监测机器人每年2次,用光来比对,看塔身有没有倾斜、变化。
还有一套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在塔身装上了133只传感器,传感器的个头都很小,大部分藏在暗层里。它们用来监测六和塔的相关数据,比如裂缝、温度、湿度、风速、位移等。即使六和塔的哪个部位移了0.01毫米,都可以被传感器及时监测到。
这些科技手段,用到古塔监测上,六和塔还是头一个。装的时候,国内很多专家质疑过,“杭州对六和塔,是不是过度监测了?”
杨小茹说,修缮之后快五年了,每半年,六和塔出一次“体检报告”,报告一出,大家都觉得“值了”!这两年,国内很多古建筑都跟着六和塔后头,用上了这些监测设备。
杨小茹请郭黛姮放心,“塔现在很稳定,身体很健康,可以说老当益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