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 六和塔曾经历过一次大修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9-11 07:55   

当年,主持修缮工程的是—— 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姮

这两天,82岁的郭老来到杭州,又一次登上六和塔

82岁的郭黛姮从北京来了趟杭州,下了飞机,直奔六和塔。

六和塔前,有个紫藤树缠绕的牌坊,是游客的打卡点,站在牌坊下拍照,刚好可以把身后的六和塔,整个拍进照片。

郭黛姮站到牌坊下,也跟六和塔拍了好几张合影。看上去,她和其他游客一样,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太太。

但正是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在1991年,也就是27年前,曾主持了六和塔的重修工程。

郭黛姮,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她还是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的关门弟子。1946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54年,郭黛姮入读建筑系。系主任梁思成,曾教导她“要研究历史,而不是文人笔下的历史”。

这一次故地重游,郭黛姮是受西湖景区管委会的邀请,来讲一讲她跟六和塔的这段历史的。

六和塔,站在钱塘江边已有866年,这么长久的岁月里它都经历了什么,我们可能已经没法全部弄清楚了。但对于它近40年的经历,西湖景区管委会想给它补上一个详细记录。

清代留下什么样子就修成什么样子

上世纪70年代末,郭黛姮坐着火车来杭州。

第一次上六和塔时,刚好遇到有老师带着一班小学生来参观,她就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往上爬。爬到了最高层,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尽收眼底,果然有古人那种“离天很近,可以和天对话了”的感觉。

到了80年代,听说六和塔“有些不好”,郭黛姮又来了,爬进塔里一看,果然不好,“塔心的砖墙,和外头木头材质走廊有些脱开了。万一哪天真脱了,那就糟糕了!”

六和塔的修缮工程,就提上了日程。

一个地标一样的古塔,要怎么修,谁来修,修成什么样?在当时,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多争论。

郭黛姮说,当时很多专家提出来,既然都要修了,干脆,就修成它北宋时最初建的样子吧。

这个提议,当时很多人响应。

郭黛姮把她的老师梁思成“搬”了出来,“不论是颓败的残墙,还是残破的石刻,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这正是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

宋代初建,清代重修,这本身就是六和塔的历史,它就像一个历史载体,记录了它在不同年代经历的不同事,不能去否定它。

也有人提议,说塔很旧了,来一个大拆大修,要换的配件都用现代的,更结实,可以给六和塔“一个新生”。

郭黛姮也说不行,“面目一新”了,就不是那个六和塔了。

最后定下来,六和塔不改变原状、不破坏现状地修,清代留下的是什么样子,就修成什么样子。

国内第一个

按照国际标准修复的古塔

修缮方案,是郭黛姮根据杭州特点做的。

杭州,是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六和塔又在钱塘江边,风大、潮湿,环境对它损伤蛮大。

大修前,郭黛姮带着学生,一层层排查,看哪些东西要更换,哪些东西要保留。

漏水严重,瓦片揭开,屋面下有很多木望板都霉成粉了,有些木椽也已腐朽,要换掉。用什么木头替换?六和塔以前用什么木头还是用什么木头!

找来一批南方巧匠,让本地人的看家本事拿出来,木头不刷现代油漆,全部用南方传统的桐油,既防水又透气。再加药物处理,防虫。

那一次的修缮,细到什么程度?

郭黛姮说,每一扇木窗子,窗子外头涂一层桐油,防水;窗子里头不涂,留给它透气。

脚底下踩的木板有裂缝了,算一下,缝隙是不是影响到安全,不影响的话,就都留着。

每一根木柱有多长、多粗,数字要很精确。郭黛姮说,那一年过年,学生交上来的测量数据,她看着觉得有些不对。学生都放假回家了,她就自己飞到了杭州,大年初三,自己去量。

年初三一早,跑到六和塔,工人也放假了,只留了个看门的,看见她,怎么说都不信是来测量的。

后来,看门人把她放进去说“你去量吧,门我锁了,等傍晚回来再放你出来”。郭黛姮就进了六和塔,大年初三,在塔里量了一天。

那一次,大修后的六和塔完整保留了清代模样,至今塔里很多木板,都还是清代的。

它是国内第一个按照国际文物遗址修复通行惯例——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标准,修复的古塔。

在工程结束后,杭州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学习班,各地文保专家都来学习。

现在的六和塔 

任何部位移动0.01毫米 

都能被传感器及时监测到

站在866岁的六和塔前,郭黛姮说,等到国庆节那一天,她就82周岁了,但和六和塔比起来,还是“小年轻”。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一直陪着郭黛姮,“保证”说,“2013年,六和塔又修缮了一次,还是没有大动干戈,留下来的还是老样子。”

2013年,六和塔又一次做保养维护工程。

那次修缮共花了343天,全都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秉承了郭黛姮当年“不改变原状、最低干预”的理念。

趁着修缮,六和塔还装上了“体检仪器”。

一套精密监测设备,在塔身上装了65个小棱镜,地面上有4个监测点,监测机器人每年2次,用光来比对,看塔身有没有倾斜、变化。

还有一套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在塔身装上了133只传感器,传感器的个头都很小,大部分藏在暗层里。它们用来监测六和塔的相关数据,比如裂缝、温度、湿度、风速、位移等。即使六和塔的哪个部位移了0.01毫米,都可以被传感器及时监测到。

这些科技手段,用到古塔监测上,六和塔还是头一个。装的时候,国内很多专家质疑过,“杭州对六和塔,是不是过度监测了?”

杨小茹说,修缮之后快五年了,每半年,六和塔出一次“体检报告”,报告一出,大家都觉得“值了”!这两年,国内很多古建筑都跟着六和塔后头,用上了这些监测设备。

杨小茹请郭黛姮放心,“塔现在很稳定,身体很健康,可以说老当益壮!”

新中国成立后六和塔经历过4次修缮

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由僧人智觉禅师为镇钱江潮而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后来,六和塔毁于兵火。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故址重建。

明清时期,六和塔屡毁屡修。

1961年,六和塔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六和塔经过多次维修,规模较大的就有4次。

1953年,因砖塔顶层屋面漏水严重,进行了一次修缮,解决了塔体屋面漏水问题。1957年,在塔顶生铁葫芦上安装了“屮”形避雷针。

1971年,维修解决了木结构霉烂、白蚁危害等问题,并加设铁栏杆,将部分木窗台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991年,是维修规模最大的一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组根据方案,由郭黛姮主持,调整了塔顶屋面坡度,加固了钢结构,更换了一万多张屋瓦,并增设了整体的防雷装置。

2013年,六和塔主体封闭,用了343天时间,消除安全隐患,屋面维护、更换碎裂瓦片是其中重点。趁着这次大修,六和塔还用上了新科技,用来监测六和塔的相关数据。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文/摄 通讯员 潘珊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当年,主持修缮工程的是——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姮这两天,82岁的郭老来到杭州,又一次登上六和塔82岁的郭黛姮从北京来了趟杭州,下了飞机,直奔六和塔。国内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修复的古塔修缮方案,是郭黛姮根据杭州特点做的。清代留下什么样子就修成什么样子上世纪70年代末,郭黛姮坐着火车来杭州。